大自然迷宮——湖南武陵源3
珍貴的自然遺產價值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係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內,大致經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馬拉雅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
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馬拉雅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石英砂岩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係、三疊係碳酸鹽分布地區,麵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
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鬥、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鬥、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穀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
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麵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誌留係碎屑地區,碎屑岩中山單麵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
河穀地貌可分為山前衝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麵3米至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麵積達四五平方千米。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係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跡,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係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
武陵源的地質地貌具有突出的價值。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
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
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武陵源具有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至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
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米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穀提供了條件。
武陵源具有完整的生態係統。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
武陵源多姿多態的溪、泉、湖、瀑,其質純淨,其味甘醇清新,給人以悅目暢神之感。武陵源的雲濤霧海,神秘莫測,千變萬化,時而蒸騰彌漫,時而流瀉跌落,時而鋪展凝聚,時而舒卷飄逸。
武陵源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武陵源的景體宏大,自然景觀絢爛多彩。群山之崢嶸,峰林之奇特,峽穀之幽深,溶洞之神奧,生態之齊全,煙雲之幻變,水景之豐富,空氣之清新,氣候之宜人,環境之幽雅等自然特色,被譽為“科學的世界,藝術的世界,童話的世界,神秘的世界,奇特的峰林,磅礴的氣勢。”
石英砂岩峰林奇觀是武陵源奇絕超群、蔚為壯觀的勝景,具有不可比擬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分割性,堪稱大自然中最為傑出的作品。武陵源峰林在世界峰林“家族”中是獨一無二的。
武陵源石峰造型奇特。從峰體造型看,陽剛之氣與陰柔之姿並具,從整體氣勢上來品評符合“清、醜、頑、拙”的品石美學法則,給人以賞心悅目之美感。
再從峰體的色彩來看,由於石英砂岩的特殊岩質,使其峰體色彩既無蒼白之容,也無暮年之態,似瀟灑倜儻鮮活紅潤的少男少女,朝氣勃勃,魅力無窮。武陵源石峰具有奔放不羈的野性美,各臻其妙。
武陵源的水景多姿多彩。以“久旱不斷流,久雨水碧綠”為特色。溪、泉、湖、瀑、潭齊全,紛呈異彩。金鞭溪銜連索溪,把沿途自然風景的“珠璣”綴成一串,構成美妙的山水畫卷,並給人以動態美感。
武陵源的武陵鬆蒼勁神異:“峰頂站著鬆,峰壁掛著鬆,峰隙含著鬆,鬆枝搖曳三千峰”,寫出了武陵鬆蒼鬱枝虯,剛毅挺拔,姿態秀美的特征,它不畏烈日暴雨、雷電擊打、冰雪嚴寒,以裸露的鋼爪般的頑根緊抓峰隙,給武陵源奇峰著綠披翠,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武陵源的雲海變幻神詭。雨過初霽,雪後日出,登高遠瞻,時而雲騰煙湧,峰巒沉浮;時而回旋聚攏,白“浪”排空;時而茫茫一片,鋪天蓋地;時而化為雲瀑,瀉落峽穀;時而徐徐抖散,掛壁練峰。
由峰林形成的峰海和由鬆林形成的林海,飄浮在煙雲形成的雲海裏,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麵。
武陵源從美的形態組合來看,既有雄奇、幽峭、勁捷、崇高、渾厚的陽剛之美,又有清遠、飄逸、衝淡、瑰麗、雋永的陰柔之美。武陵源的山與水,峰與霧,峰與鬆,無不體現出既對立又統一的形式美。
形態美與意境美交相生輝。武陵源的奇峰怪石、溪、泉、湖、瀑、幽峽、奧洞以及樹木花草等自然景物的形態結構方式,無不符合美的形式法則,因而能夠賦予人的氣質、情感和理想,使人心曠神怡,形成美好意境。
登高看到石峰林立、山巒綿延的奇觀,使人感到眼界闊大,心胸寬廣,倍感人生美滿、幸福,更加激勵奮發信念。在金鞭溪幽峪裏,又會使人產生寧靜淡泊的雅趣。
自然美與藝術美珠聯璧合。武陵源塑造了千變萬化的風景空間,它們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個性,不同個性的欣賞空間構成了色彩斑斕的風景特色。
千姿百態的自然景物,具有時空藝術美,同時它又融進了社會藝術美,如富有濃鬱生活氣息的概括命名,廣為流傳的神話曆史故事等。這種化景物為情趣的結果是審美的再創造,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高度和諧統一。
大自然鬼斧神工與精雕細琢,將這裏變成今天這般神姿仙態。有原始生態體係的砂岩、峰林、峽穀地貌,構成了溪水潺潺、奇峰聳立、怪石崢嶸的獨特自然景觀。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為國內外罕見,成為它奇絕超群的勝景。
每當雨過轉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幽幽山穀中生出了雲煙,雲霧縹緲在層巒疊嶂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時隱時現,景象變幻萬千。霧,使晴日下堅硬的山峰變得妖嬈、飄逸和神秘。觀霧的最好季節是夏季,天子山是賞霧的最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