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道場——四川峨眉山3(2 / 3)

總之,在技擊上,峨眉武術強調手腳靈快,以柔克剛,借力使力,以竊打人。應當說,內外並重、剛柔相濟、快巧結合,則是峨眉武術的基本特點。

峨眉武術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出許多門派,每一個門派在拳術和器械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清初,峨眉山白龍洞的湛然法師著有《峨嵋拳譜》一書,書中寫道:

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

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

這4句詩是描述當時峨眉武術門派林立,興旺發達的形勢。所謂“五花”的花是從流行的地區而言,五花即指流行於不同地區的5個流派。

所謂“八葉”的葉是指拳術技擊風格而言,八葉即8個具有不同拳術風格的門派。五花八葉扶,意味著5個不同地區的流派和8個拳術門派是犬牙交錯,相互影響,相互支持的。

峨眉武術流行於四川不同地區的5個武術流派分別是流行於成都地區的黃陵派;流行於川東地區的點易派;流行於川西地區的青城派;流行於川北地區的鐵佛派;流行於川東地區的青牛派。

峨眉武術按拳術技擊風格形成的峨眉拳術的八大門派是“僧、嶽、趙、杜、洪、化、字、會”。僧門指峨眉山佛教所創立的武術門派。

此門特點是拳、掌、肘、腿並重,高樁長手,以前虛後實的含機樁式為主。拳術有火龍、練步、大連環、虎豹、六通等,以火龍拳為代表。器械有峨嵋雙鉤、雙匕首、峨眉刺、棍、刀、鐵尺等。

嶽門的拳術相傳是由嶽飛所授的,所以稱為“嶽門”。出拳時,前手需外旋成圓,有“不畫圓不成拳,敵方手來無法攔”之說。此門矮樁見長,出手較重,強調靠身打法,麵對麵迎戰敵手。

拳種有金鎖手拳、遊禽拳等,器械多用棍,以對打為主。

趙門的拳術據傳具有宋朝開國皇帝趙太祖的拳術風格,故稱“趙門”。此門技擊方法與少林武術有聯係,講究翻滾跳躍,舒展大方,善用腿功。拳種有梅花肘、黒虎拳、奇門拳等,器械有勾鐮、雙刀等。

峨眉武術的杜門相傳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善擒拿術的江西武術大師杜觀印,曾來四川向此門派傳授擒拿術,故稱“杜門”。杜門講究跌法,主要以破壞對方的重心取勝。拳術有問津拳、鷂子拳等,器械有槍、棍、大刀等。

洪門的代表為洪拳,頗有名氣,在四川流傳甚廣。洪拳的特點是正門攻敵,大開大合,重手重腳,剛勁有力。洪門除洪拳外,還有大八仙、火焰燒山、燕青紅等拳種。器械有棍、五秀刀、蟠龍槍等。

化門也稱“蠶閉門”。蠶,指行拳時如蠶之吐絲,連綿不斷。閉,指應敵時緊封敵手,避實就虛。此門的特點是“掌不離肘,肘不離懷”,發拳時每一手撓頭鉤掛,手腳輕快。化門的代表拳種是“三十六閉手”。俗稱“天罡星三十六”,也是四川南拳。器械有雙鐧、棍、白鶴單刀等。

峨眉武術的字門是此派拳術的收勢,必擺成規定的之字形或一字形而得名的。字門的特點是,攻架起伏較大,腿法少,出拳時用鼻發聲。拳種有:九錘拳、七錘拳、八卦力、亭子功、定子功等。

會門也稱“慧門”,與字門的拳術動作相仿,主張“觀師默像”,因此迷信色彩較濃重。其代表拳種為神拳,此拳內練氣功,外練拳技,以達強身禦敵之效果。

峨眉武術的以上8個拳派雖然風格各異、特點不同,但是能夠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長進。如僧門雖以高樁見長,但多學嶽門的矮樁。洪門雖有大開大合,剛勁有力的特點,但又兼學化門的小巧柔化,多用手腕的風格。

湛然大師在《峨眉拳譜》中所說的上麵這些流派,是指清初或清朝以前所形成的峨眉武林流派。這些流派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逐漸消失,有的一直流傳至今。

至清代,峨眉佛教發展到鼎盛時期,而道教卻日趨衰退,出現了佛道融合的形勢。在這種形勢下,峨眉武術也有新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門派。例如,清朝末年,峨眉子午門武術的創立就是佛道融合的一個典範。

峨眉子午門武術,是清末峨眉山的神燈長老與清虛道人所共同創建的。神燈長老師是峨眉山太空法師的弟子,清虛道人是峨眉山九老洞的道長,兩人都擅長峨眉武術,並先後去河南少林寺取經,練就一身少林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