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道場——四川峨眉山3(3 / 3)

後來,清虛道長還專程去湖北武當山學習武當派武功。僧道倆人回到峨眉山後,苦心磨礪,共同探討少林、武當和峨眉三大派武術的精華。清虛道人目睹神燈長老童顏鶴發,武藝精湛,便拜長老為師。

師徒倆人將三派武術精華融為一體,自成一派。此派內則練氣,以靜製動,外則練力,體壯筋強。由於這種武功多在子午二時辰練習,故稱“峨眉子午門”。

子午門武術除子午拳之外,還有子午刀、子午劍、子午棍、子午槍等器械。其風格以子午拳為代表。

子午門的創建和形成,充分體現出峨眉山僧道兩家為發展峨眉武術攜手並肩,同心協力,互相切磋,不斷創新的風氣。

【旁注】

少林 我國武林的泰鬥,是我國人們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經閣內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腳十八般兵器,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我國武術中體係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

點穴 根據經絡髒腑的生理病理變化在人體相關穴位上可產生一定的反映的原理,在技擊中用拳、指、肘、膝等骨梢之強固點來擊打人體上的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使其產生麻木、酸軟或疼痛難忍,失去反抗能力,造成人體傷亡,從而製服對方的一種武術技擊術。

鉞 我國古代武器及禮器的一種,為一長柄斧頭,重量也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玉製的鉞,在當時具有神聖的象征作用。後因形製沉重,靈活不足,終退為儀仗用途,常作為持有者權力的表現之用。

青城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青城派發源於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青城山,起始於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青城丹法的“無為”修持集中體現在曆代的口訣上,即“守無致虛”。其中分三個層次:初步入手功夫為“守中致和”;第二步為“了一化萬”,第三步為“萬化歸一,一歸虛無”。

峨嵋刺 我國的武術器械之一,短雙奇兵器,又名峨嵋針,稱峨嵋對刺或雙鋒撾。據傳說“峨嵋刺”為古代水戰中使用的一種格鬥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殺或潛入水底鑿穿船底之用,後改為陸上應用。相傳峨嵋刺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創,因該械形似鵝眉,故得名。

雙鐧 古代兵器之一,也稱“簡”,武術的短器械。鐧因其外形為方形有四棱,形狀相同,因得其名。鐧為銅或鐵製,長為四尺,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銅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棱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其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棱而無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

拳譜 記錄武術連續動作的史譜,內容豐富、生動、形象。拳譜反映了不同拳種的獨特技法、拳理和風格,以及練功方法、行拳要訣等內容。拳譜,大多是百年或幾百年前流傳下來的古色濃鬱的珍貴武術文化遺產,是研究傳統武術文化的寶貴資料。

武當派 為內家之宗,起於宋而興於明,為宋人張三豐所創。其功法特點是強筋骨、運氣功。強調內功修煉,講究以靜製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於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也不可輕易侵犯。

【閱讀鏈接】

聖積晚鍾是峨眉山的一大著名景觀,銅鍾原懸掛於寺內寶樓上,鑄於明代嘉靖年間,由別傳禪師募化、建造,此鍾銅質堅固,重達1.25萬千克,相傳為當時四川最大的一口銅鍾。

據《峨眉山記載》:“其鍾每於廢曆,即農曆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一擊,聲可曆110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夜靜時可聲聞金頂。”

後來,銅鍾遷到了報國寺對麵的鳳凰堡上,並建亭覆蓋進行維護。鳳凰堡上參天蔽日的蒼杉翠柏,莊重典雅的八角攢尖鍾亭,環繞四周有百餘通碑刻的古碑林,與古樸凝重的巨鍾渾然一體,融和了自然美與人文美,堪稱一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