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山——浙江雁蕩山2(3 / 3)

狐狸它們捉弄了老和尚好幾天,也都累了。坐在老和尚的旁邊日日夜夜聽老和尚念經,最後也都受到了感化。

狐狸一心想要改過,就讓野狐狸們把山洞裏的岩石給搬走。蜈蚣精也想要改過,就讓毒蜈蚣們把山洞裏的刺藤咬斷。老狼讓狼群把山洞裏石頭推下山。老和尚最後化成了石像,至今還待在山洞裏麵。

到了宋代,雁蕩山進入了全盛時期,特別是南宋小朝廷遷都臨安,溫州的經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驛道也改從雁蕩山的西內穀中經過,所以此時雁蕩山中新建了諸多寺廟和古刹,盛極一時。

在雁蕩山靈岩之陽有一古刹,它背依靈岩,以岩名,稱為靈岩寺,該寺始建於979年,因寺境山水靈秀,名聞京師,宋太宗特賜禦書經書52卷,999年賜額“靈岩禪寺”。

靈岩寺四周奇峰嶙峋,古木參天,是雁蕩十八古刹之一。寺有殿宇、禪房百餘間,號稱“東南首刹”,四周群峰環列,雄壯渾龐,古木參天,環境幽絕。後來的清人喻長霖的一副楹聯的下聯,生動地寫出了它周圍的景色:

左展旗,右天柱,後屏霞,數千仞,神工鬼斧,靈岩勝景歎無雙。

靈岩寺建成後不久,雁蕩山十八古刹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能仁寺也建成了。能仁寺初建於999年,位於雁蕩山大龍湫錦溪岩畔,東南對火焰山和戴辰峰,燕尾瀑位居其北,可遠望觀音峰。

南宋以後,能仁寺的影響越來越大,鼎盛時期,有僧人300,香客每日千人,成為全國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寺中有一大鐵鑊,高1米多,直徑約2.5米,鑊重18500千克,為1092年所鑄,因此能仁寺又稱大鑊寺。在靈岩寺後有一片方竹,這方竹還是早先從能仁寺移栽過來的。

古時,能仁這一帶地方是一片深山密林,常有猛獸出沒,傷害百姓。所以,那時一戶兩戶人家就不敢在這裏定居下來。後來,大家結夥一起,在能仁一帶聚居成村了。但村裏蓋起來房屋常被火燒掉,老百姓猜疑是能仁寺對麵的火焰峰在作怪。

1092年,人們就在火焰峰下鑄造了一口重37000斤的大鐵鑊,盛水用來製勝火焰峰。從此後,這裏的風水好了,年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寺院香火很盛。

一日,有兄妹兩人從括蒼山來到了能仁寺,哥哥是個識風水的人,他見這裏風水好,便在能仁寺附近埋了個銅錢做紀念,說是這樣做下半世可榮華富貴。

隨後,妹妹也從頭上拿下枚頭釵插在這裏做紀念。說也湊巧,這枚頭釵不偏不離,正好插在哥哥埋的銅錢眼裏。後來這頭釵日長夜大,成了一顆四四方方的竹子。幾年以後,四方竹長成一大片了。

有一天,天遇大旱,一邊幾個月不下雨,能仁寺的方竹大都枯死了。好心的靈岩寺成圓法師把活著的幾棵方竹統統移栽到了靈岩寺,天天澆水,方竹救活了。

這方竹一代傳一代,到如今,靈岩寺後還長著茂盛的一片方竹。

[旁注]

南北朝 我國曆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方丈 原為道教固有的稱謂,佛教傳入我國後借用這一俗稱。佛寺住持的居處稱為方丈,亦為堂頭、正堂。這是方丈一詞的狹義。廣義的方丈除指住持居處外,還包括其附屬設施如寢室、茶堂、衣缽寮等。

顧況 (約727年~約815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晚年自號悲翁,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庠生 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製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天王殿 又稱彌勒殿,是佛教寺院內的第一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麵供奉韋馱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見於淨土宗寺院,我國禪宗本不供彌勒。但兩宋之後我國佛教出現禪淨雙修的局麵,天王殿開始出現在大部分我國寺院裏。

《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的簡稱,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喻長霖 (1857年~1940年),字誌韶,少時師從母舅王棻執教的九峰書院學習,夜讀經史,日習小楷。為1895年清代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和功臣館纂修。

銅錢 古代銅質輔幣。圓形,中有方孔,是我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我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價值懸殊不定,曆代通用,但形製不一。清代末年使用銅元後,逐漸停止流通。

[閱讀連接]

雁蕩山山頂有湖,蘆葦叢生,如同水蕩,春雁歸時,常宿於此。在這美妙的環境中產有一種茶,名為龍湫茶。關於這個龍湫茶還有一個傳說呢!

相傳阿羅漢諾詎那率弟子300居於雁蕩後,一天晚上,諾詎那夢見一位老翁對他說:“感謝大師的恩德,使我在此山得以安居。”

諾詎那問道:“我與您素不相識,言何感恩?”

老翁回答:“大師居龍湫,日常用水都傾於山地,從不潑在溪澗裏,保全了山泉潔淨。為報答大師的恩德,我特地贈給您茶樹一棵,讓您終生受用。”

諾詎那又問道:“老丈尊姓大名?家居何方?願日後有相見之時。”

那老翁微微一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若願相見,就在明晨。”

第二天清晨,諾詎那步出廟門,隻見龍湫上端龍頭嘩嘩吐水,遠處山邊又有龍尾若隱若現地擺動。諾詎那恍然大悟,昨日托夢者,必是老龍化身。當他回到寺廟時,隻見庭院中新長出一棵綠蔭如蓋的大茶樹,枝葉繁茂。品飲此茶,濃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