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山——浙江雁蕩山3(1 / 3)

海上名山——浙江雁蕩山3

關於皇帝的傳奇故事

在北宋時,宋仁宗在雁蕩山建造了一個塔,名為妙通塔。那麼宋仁宗皇帝為什麼要在這裏建塔呢?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傳說,宋真宗趙恒年過四十膝下無子,眼看皇位無人繼承,心中非常著急。他到處求神拜佛,祈求上天賜子。玉皇大帝被其虔誠感動,派赤腳大仙下凡,赤腳大仙就轉生成為了宋真宗的兒子,宋真宗大喜,立他為太子。

可是太子降生後日夜啼哭不止。皇室禦醫束手無策,宋真宗便命人在全國貼出榜文,以求名醫為太子看病。當時,雁蕩山承天寺有個道行很高的和尚叫臥佛,他揭下榜文,以青石為舟,逆流而上,趕往京城為太子看病。

臥佛一到皇宮,便抱過太子,舉起巴掌就朝太子屁股上“叭叭叭”地打了起來,而且口中念念有詞。臥佛越說越快,越打越凶。皇後看了心疼,上前奪過太子,臥佛見狀,用手按摩太子頭頂說“止”。說也奇怪,太子真的不哭了。

皇帝皇後皆感驚訝。臥佛說:“我打他41下,他將來做41年皇帝”。

皇後聽他說得神乎其神,又忙將太子送過去請他再打,臥佛說:“天機已泄,再打不靈了。”真宗皇帝心裏十分高興,賜號臥佛為“證因大師”。

宋仁宗接位後,臥佛已乘鶴歸天,他聽母後講述上麵的故事,便命令在臥佛的寺廟前建一座寶塔,賜名“妙通塔”,對臥佛加贈諡號,叫“蹈寶華如來”。宋仁宗在位41年,寶塔41年方建成,老百姓稱它為“神塔”。

傳說雖已無從查考,但妙通塔確實是建於1023年,並確為宋仁宗禦旨敕建,這已被後來發現的妙通塔地宮內《敕賜承天院造塔記》碑刻所證實。

到了南宋,雁蕩山的仙姑洞也建成了。相傳南宋時,鬧村朱氏,名嬋媛,16歲時出家為道姑,遁居此石洞20年,常采藥為人治病,下藥立愈,後不知去向,人們在洞口建道院以紀念她。

仙姑洞洞高18米,寬44米,深29米,建有七間三層樓閣,屋宇大部與洞連接。洞內有十八進士洞、連環洞等。洞外有珍珠泉、石斧岩、玉液池、怡心院、三台道院和朝天鯉等奇景。

關於這個朝天鯉,還有一個傳說呢!

在雁蕩朝陽洞山上,有一塊大岩石,好比“金交椅”一樣。傳說“金交椅”下麵原先有個岩洞。洞口很小很小,隻能伸進一隻手。洞裏有多寬呢,就無人知曉。

那時,雁蕩響嶺頭有個看牛娃兒叫靈峰。靈峰幫財主放牛,每日帶一個竹簍把牛趕到一座山上吃草,自己到岩坑溝裏去翻螃蟹、捉魚蝦,供養奶奶。

一日,靈峰發現了“金交椅”腳下這個岩洞。他把耳朵貼緊聽聽,洞裏的流水有時咚咚響,好比演奏仙樂一樣,有時篤篤篤敲起來,好比千軍萬馬奔騰一樣。靈峰睜大眼睛往洞裏看,見洞裏一片光亮,好比星星在閃動!

靈峰想鑽進洞裏去,但洞口太窄,進不去。他隻好把手伸進去。哪知道馬上摸到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這條鯉魚,背墨黑,像將軍的盔甲,嘴一張一張的,像黃龍的嘴巴,尾巴呢,像一副船槳。靈峰左張張,右看看,把鯉魚放進竹簍裏,又把手伸進洞裏去摸,又是一條!

就這樣,他一連摸了5條鯉魚,竹簍滿騰騰了。這以後,靈峰每日上山放牛,都到洞裏摸魚,每日都摸滿一竹簍5條鯉魚。

奶奶每日吃鯉魚,眼睛慢慢好轉起來。半個月後,全好了。靈峰吃了鯉魚,不到一個月,也長成了身強力壯的鐵漢子,力氣增加了不少。財主見靈峰長大,就不讓他放牛,叫他幹重活,上山砍柴。

一日,靈峰挑著柴下山,身上背著很重的竹簍,沒想到在路上撞倒朝廷裏派來的陰陽先生和他帶來的4個嘍囉,他們是到雁蕩山來破“金交椅”風水的。

陰陽先生一眼見到靈峰的肩頭擔一擔柴,好像擔兩座山,麵頰血紅,眉梢劍峰恁,體格特別強壯。他心裏暗暗吃驚,難道我來遲了?是不是“金交椅”的靈氣統統被他吸去了?當真,狗腿子發現了他竹簍裏的5條格外活潑的鯉魚!

陰陽先生見了,臉色大變,忙問:“你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