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山——浙江雁蕩山1(3 / 3)

看著高空舞台上,表演人員突然來個猴子撈月,又來個懸空跟鬥,底下的觀眾也會跟著揪心,另外飛渡人員與遊客之間增加了一個互動項目,飛渡人員在270米的高空拋下繡球,如果哪位遊客接到繡球,可以親身體驗飛渡的感覺。

宗教和山水交融的南雁

南雁蕩山境內峰巒蟠迥,溪壑交錯,岩洞密布,怒瀑飛奔。自然景觀以山得勢,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為主要特色。

南雁蕩山的山嶽由浙閩邊界的洞宮山山脈延伸而來,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為主峰。明王峰俗稱大尖,海拔1077米。

在山中,九溪彙流,中貫溪灘,山水相映。分東西洞、順溪、東嶼、疇溪和石城幾部分。其中東西洞是整個南雁蕩山的核心。

通往東西洞首先要經過碧溪潭,潭深莫測、碧波粼粼。渡過碧溪潭,行數十步就到四角的愛山亭,亭子純係石柱石梁石屋頂構成,風格古樸。亭前有對聯:

開天窗說涼話;

有大石當中流。

對聯中指的是此處的兩個奇景。一是石天窗。石天窗隔溪與石亭對望,它原是塊峙立溪邊山上的大懸岩,中間有一方洞通透,仿佛是架在半天的窗口。

另一處就是以往溪流中有塊巨石,像躍起的癩蛤蟆,如北雁顯聖門的“中流砥柱”。

後來宋人項桂發詩道:

深遊南雁見名山;

石洞天窗夜不關。

從愛山亭南行,舉首可看到一處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塊巨石構成,呈“品”字形。走上幾十級石階,大有泰山壓頂之勢,這就是南雁眾多奇峰怪石中出類拔萃的錦屏峰,又名石屏風,人們稱它為石門樓。

此峰高33米,寬50米,厚約4米。主峰下一洞門,高4米,寬6米,門楣上有“東南屏障”4字的摩崖石刻。穿過洞門往南看,有兩岩相連,一如蛇頭,一如龜,稱為“龜蛇會”。

又有兩巨石,一似獅,一如虎,為“獅虎鬥”。從山嶺上看此峰,宛如頭戴方帽的“知客僧”,正向人們垂袖恭迎,與北雁的“接客僧”競獻殷勤。

從東南屏障往南行,山下有個小洲呈臥魚形,這就是躍鯉灘,又名石鯉,再往前則是雲關。

雲關是由兩座懸岩夾峙而成,頂端有大石梁覆蓋,形成天門,洞門高30多米,寬4米,其下形成比東南屏障更為高深的拱門。

石壁上兩行題句最為貼切:“雲鎖天窗隱,關開月矚明。”如遇山雨欲來,狂風滿穀,雲霧穿過關口,如海濤洶湧,更是奇觀。雲關前左右兩邊,天將峰與蟾蜍峰對峙,頂上又有望海獅、仰天獅、玉仙峰和純陽峰。

在西洞前殿憑欄遙望,觀音洞頂偏左處,有一岩形似筆架,就是筆架峰。向右,兩側小山頭間有塊巨石,連起來看,恰似一隻俯臥的大蝙蝠,稱為蝙蝠峰。峰下有棲息過蝙蝠的蝙蝠洞。

蝙蝠峰正下方,有少女殉情化身的玉女峰。往下看,還有美人岩,又稱美女梳妝峰。但又像老公公背著老婆婆,叫做“公負婆”。“公負婆”右邊,有瞪眼蹲著的蟾蜍岩。

在碧溪畔,有“五色杜鵑”和“四季杜鵑”。盛開時,絢麗爛漫,很有特色。後來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在《夷堅誌》中記載:

王伯順為溫州平陽尉,嚐以九月詣樹視旱田,道間,見有杜鵑花一本,甚高,開花......色如渥丹。訝其非時,以詢土氓,皆雲:‘此種隻出山穀,一年四季開花,春秋為盛。’”池聖夫詩雲:“花笑群峰景、鳥啼千壑春,滿林聲色好,何時亦愁人。

出東洞沿溪南行,沿蜿蜒的山徑,進入峽穀,這便是晴虹洞。據地方誌《南雁蕩山誌》記載:

晴日初過,洞水映射,彩色眩目,望之如長虹。

晴虹洞為“南雁八景”之一,澗邊有路叫采藥徑。傳說曾有仙姑在此采覓草藥,嚐過百草,為窮人治病。後來南宋建寧鬆溪政和縣巡檢朱元升詩道:

黃芝與鉤吻,貌同性相反。

寄語徑中人,采時高著眼。

黃芝就是道家用來求長生的名藥,而鉤吻卻是有毒的野生植物,俗名斷腸草。根、莖、葉皆有劇毒,與黃芝貌同而質異,因而告成世人不要因假象而上當受騙。

出西洞,經幽深之九曲嶺,下來便是鳴玉亭。亭前矴步邊溪岩上,攜有“錦水流丹”4個隸書。一側有一塊10多平方米的大磐石,高出水麵的5米,近水處刻有“釣磯”兩字。

釣磯下有照膽潭,潭水深碧,宛如傳說中的古鏡。右側臨流有石洞,溪水回旋,深不可測。南行數十步,可看到隔溪有10米高的孤峰,似跌坐的觀世音菩薩,下看如一朵盛開的千葉蓮花。

再前行片刻,回頭一看,觀世音竟變成老態龍鍾的老道士,頭梳圓髻,正籠著雙袖默坐,麵對八卦爐在煉丹。其西南麵10來米的半山腰,有岩長3米許,像隻緩慢爬行的大海龜。即所謂“上山龜”。山背是塊像猴子的怪石,前麵那塊比猴頭大數倍像桃子的圓石,酷似一幅“猴獻果”的畫麵。

有人道“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謂好洞,僅以東西洞而言。雁蕩山儒、釋和道三教薈萃,文物勝跡眾多,民俗風情獨特。

據史料記載,人文景觀僅就古建築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等。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曆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

就自然景觀而言,溪灘、幽洞、奇峰、石塹、銀瀑和景岩,可稱為“南雁六勝”。

就人文景觀而言,這裏的儒教、佛教、道教彙集,可稱為“三教薈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蕩山特色的主要概括。

[閱讀連接]

對聯 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項桂發 (1202年~1272年),字岩叟,幼名燈,號若光。1241年南宋文取科第, 1244年甲辰科武舉第一名。任知雷州,循州。1261年任禦營統兵護駕防禦使,帶禦器械節製、皇城司兼管轄,內侍省提督,親衛軍務事,進升中亮大夫。

洪邁 (1123年~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文集《野處類稿》、誌怪筆記小說《夷堅誌》,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筆記《容齋隨筆》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作。

朱元升 字日華,號水詹。登右科,官至建寧鬆溪政和縣巡檢。《宋元學案。張祝諸學案》中列“邵學之餘”,有其學案,並視為邵氏之學傳人。其著作有《三易備遺》,1272年由兩浙提刑家鉉翁表進之於朝。另有《邵易略例》。

[閱讀連接]

蝙蝠峰右下方,有一峰如美髯公注神展卷默讀,俗名“關公看兵書”。

左邊有三台峰。三台原是大熊星座的星名。故後來的宋代朱耀詩道:“即此是台星,三峰入眼明。若非天上貴,寧顯世間名。萬國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階何日正?草木亦光榮。”

這三台,是指三台峰的上台、中台、下台。在關公看兵書的不遠處,還有一石猴神情專注望著山下那座古老的水碓,人們稱它為“猴子看水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