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中嶽嵩山4(1 / 3)

天地之中——中嶽嵩山4

禪宗祖廷千古名刹少林寺

相傳在東漢明帝時,明帝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夢見了金色的神人,像金色的鳥兒在宮裏飛來飛去,這一晚明帝的夢異常清晰。

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這些講給大臣們聽,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一個名叫傅毅的大臣站出來說,這金色的神人應該就是西方的佛。

於是,皇帝決定派人前往西域尋求佛法。跟隨漢朝使節來華的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還有一大批佛經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經佛像是由白馬馱來的,白馬為佛教的東來作出了卓越貢獻,佛教在華夏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漢明帝下旨在洛陽西雍門外建白馬寺供兩人譯經。白馬寺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佛寺。後來唐朝詩僧靈澈的詩句寫道:

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

說的就是佛教初到白馬寺和到三國年間在南方發揚光大的情況。

在白馬寺生活的攝摩騰、竺法蘭抬起頭來,悠然望見東南方有高山聳峙,煙雲出於其間,於是奏請明帝,派人陪同他們去那裏另尋清靜之地建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緣踏上了嵩嶽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狹長的山間穀地,林壑生涼,流泉成響。東麵有兩峰並立,其間空闕如門,當地人謂之嵩門。每逢中秋,山民們於暮色之中,焚香靜坐,以待月出。

須臾,一輪明月從嵩門間冉冉升起,銀光瀉於空穀,萬籟凝於石崖。此景謂“嵩門待月”,乃嵩嶽第一勝境。

兩位高僧佛心為之所動,決定在這裏:

麵南嶺,建經台;倚北阜,築講堂;傍危峰,搭方丈;鄰浚流,立僧房。

寺廟建成於公元71年,漢明帝敕名“東都大法王寺”,晚於白馬寺3年,這是我國第二座佛教寺院。

漢明帝篤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後,由於嵩山地處京畿,往來方便,明帝及隨從官員多次親臨道場,聽經拜佛。明帝還下令,新任命的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到大法王寺聽經學法後方可上任。

攝摩騰、竺法蘭於這座中土寶刹“對千年之喬木,納萬代之芬芳”,凝思靜慮,譯經布道。繼公元68年他們在白馬寺完成我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後,又於嵩山大法王寺陸續譯出幾種小乘佛教的早期經典。

“乘”是乘載的意思,小乘佛教說的是自我解脫,大乘佛教講的是普度眾生。除了目的有差異,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較簡單。

隨著大乘佛經傳入,佛教的影響開始波及民間。

三國時期,嵩山出了我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正式受戒出家的漢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朱士行出生於嵩山南麓的潁川,在嵩山出家之後,以弘傳佛教大法為己任,專心於佛教理論的研究。當時風行的大乘經典尚質簡約,很多觀點實際上沒有講清楚。他因此“誓誌捐身,遠求大本”,於260年從嵩山出發,開始他的西行求法壯舉。

在於闐,朱士行抄取了《般若經》梵文本,於282年遣弟子弗如檀等10人護送經卷回洛陽。10年之後,由精通梵漢兩語的天竺僧人竺叔蘭和學識淵博的西域僧人無羅叉兩人譯出,稱《放光般若經》,共20卷。

當《放光般若經》在漢地大為風行之時,朱士行仍在於闐,最後以80歲高齡為求法而客死他鄉。

《梁高僧傳》說他死時有異相,火化後,“薪盡火滅,屍猶能全”,後念誦咒語,骨架才散碎,其弟子們聚骨造塔以供養。

到了496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住錫,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靜的山林中建起一座寺院,這便是日後聲名顯赫的少林寺。

但少林寺的名揚天下,卻緣於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少林寺落成30多年後,即527年,菩提達摩不辭艱辛,從南天竺國渡海來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

達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後來到永寧寺,隻見那九級浮屠“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歎,實是神功”,自稱活了150歲,周遊列國,從未見過如永寧寺這般精美的寺院。於是,達摩口唱南無,合掌讚美不停,已經將心許與嵩山。

離開永寧寺,達摩來到幾十千米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跡於此,終日麵壁。這時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麵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曆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

當時正是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淚流滿麵說道:“隻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

達摩擔心神光隻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麵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

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4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我國有了傳法世係。

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我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山後,成為我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正是因為祖師達摩在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一派,所以少林寺後來譽為“禪宗祖庭”。

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單易行。禪宗的宗旨是: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到了唐代時,六祖惠能提出“頓悟”的主張,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

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

主張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

少林功夫便起源於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跋陀的弟子慧光12歲時,能在井欄上反踢毽子500下。在井欄上踢毽子是很危險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

600年,一代高僧玄奘就出生在嵩山北麓緱氏鎮陳河村,後來玄奘遍學佛教傳入我國的各家經論,發現了諸家之間的見解差異。這種分歧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要來決斷。他選擇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來統一諸家異說。

玄奘長途跋涉曆盡艱辛,終於到達印度的佛學中心摩揭陀國王舍城的那爛陀寺,跟隨住持戒賢學習5年,成為精通50部經論的十大德之一。

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夾道相迎者數十萬,爭相目睹唐僧風采。此後,玄奘曆時19年,共翻譯佛經75部1331卷,並完成地理學巨著《大唐西域記》。

唐朝的建立得到少林寺僧人的幫助。唐王朝不斷賜給少林寺財物,大興土木,修築佛塔寶殿,皇帝、皇後也常遊幸嵩山和少林寺,尊為佛門寶地。當時的少林寺擁有14000餘畝寺土,寺基540畝,寺廟建築共5418間,僧人2000 多名。正如《少林寺碑》所記:

妙樓高閣,俯瞰為林,金刹寶鈴,上搖清漢。

特別是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學家僧一行到少林寺修建玉殿,僧一行精心設計建造了一座“梵天宮殿”,雕工極其精湛:

使之懸日月光華,建佛地園林,動煙雲氣色 。

從此,少林寺麵貌煥然一新。

到了695年,武則天封禪嵩山,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登封縣名,由此而得。

唐代少林寺名僧輩出,有善護、誌操、曇宗、明禪、法如、同光等。

宋代理學興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理學家的思想深受禪宗的影響,禪宗及禪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發展。據說宋朝雍熙年少林寺所藏佛經已有9500餘卷,當時的少林寺被稱為“天下第—名刹”。

元朝時少林寺也很興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創建了鍾樓、鼓樓,當時有僧人2000多名,興盛一時。

興什起廢,訓徒說法,施者如嶽, 來者如歸市。

元朝時,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擔任執事僧、“當山首座”和尚的職務。他為法照和尚撰文並書寫了《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並序》漢字銘文。邵元還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師寫了《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的塔銘。

明朝對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輝煌。由於少林寺僧人在抗倭中為明政府效力,明政府免除糧差,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明朝的王子先後有8人到少林寺出家。

[旁注]

西域 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等。

華夏 是古代漢族的自稱,即華夏族。華夏也是我國這一特定地區的名稱,也可指稱活動於這一特定地區的中華各民族及其後裔子孫的聯合稱呼,包括我國境內各少數民族以及有華裔血統的華人在內的民族族群的共同稱呼。

白馬寺 我國各地有多處白馬寺,最有名的當屬河南洛陽白馬寺。洛陽白馬寺創建於公元68年,是我國第一古刹,是佛教傳入我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馬寺”。

潁川  郡名,秦王政於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轄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於闐 古代西域王國,我國唐代的安西四鎮之一。於闐地處塔裏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於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