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中嶽嵩山3
大乘禪宗傳入和嵩嶽寺塔
南朝梁武帝年間,達摩祖師手持禪杖,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於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裏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溫洽。
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因而,嵩山又成為了佛教的繁榮聖地。
關於達摩祖師,在當地還流傳著一些故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是天竺國佛教禪宗的嫡傳弟子。
有一天,達摩問師傅般若多羅大師:“我得法以後,應該到什麼地方去傳法?”
般若多羅回答說:“去震旦。”
達摩遵照師傅囑托,東行來到我國。首先在南朝都城金陵晉見了梁武帝蕭衍。兩人觀點不同,話不投機。達摩不辭而別,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陽去。
走到長江岸邊,看到江麵寬闊、水深流急,沒有船隻,正愁著沒法渡江,見不遠的地方,坐著一位老婆婆,身邊放著一捆蘆葦,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你是準備用這捆蘆葦渡江嗎?”
老婆婆抬起頭來看看,見來者態度十分誠懇,沒有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達摩心想,一個年邁老人可以踩葦過江,我何不能呢?於是便恭恭敬敬請求說:“老人家,請賜一葦渡我過江。”
老婆婆仍然沒有說話,順手抽出一根蘆葦遞給達摩。達摩雙手接過,告別老人,來到江邊把蘆葦往江麵上—放,輕輕踏上蘆葦,順順當當過了長江。
當時北魏都城洛陽龍門香山寺,有個和尚名叫神光,聽說天竺國高僧菩提達摩在南朝都城金陵弘揚大乘禪法,便前去會晤。來到金陵一打聽,達摩已經渡江北上,沒有停腳,就在後邊緊追。
來到江邊時,看見達摩正腳踩一根蘆葦過江,而且平平安安登上對岸。再一看,見一位老婆婆坐在江邊,身邊放著一捆蘆葦。
心想達摩一定是用老婆婆的蘆葦渡過江去的,於是急急忙忙跑到老婆婆的身旁,不請求主人的允許,抱起蘆葦,跑到江邊,扔在水中,一個箭步猛地跳上葦捆。
蘆葦不僅不向前進,反而連打幾個波浪,把神光掀入江中。神光喝了幾口水,好在江邊水淺,沒有生命危險。神光渾身濕透,涉水上岸,又走到老婆婆跟前問道:“前邊那人用一根蘆葦渡過江去,而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險些命喪江中?”
老婆婆說:“那人是以禮化取,我當然應該渡他過江。你是無禮搶要,我怎能無緣助你呢!”
神光自知失禮,趕忙向老人家道歉說:“老人家,方才我是急於追趕那人,忙中失禮,冒犯施主,請老人家原諒,渡我過江。”
老婆婆看神光有了轉變,遂答應施葦相助。神光—扭頭,不知老人去向。就在這時江麵風起,飄浮在江麵上的蘆葦捆,又慢慢地蕩回到江邊。
神光望著老人原來坐的位置深施一禮說:“多謝施主指點,小僧去也!”
說罷,慢慢登上蘆葦捆,過了長江。當他登上長江北岸時,暗暗自愧地想:“我實在不如人家啊!”
神光心悅誠服,緊步趕上達摩,合十施禮,請求說:“請大師到嵩山少林寺弘揚大法!”
達摩跟神光來到魏都洛陽,不久又來到嵩山少林寺,一看這裏山清水秀,就在五乳峰的山洞中落跡麵壁,一坐就是10年。10年功到業成,大乘禪法也開始慢慢傳開了。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人們集資建造了嵩嶽寺塔,是嵩山地區曆史上建造的第一座塔,也是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座磚塔和我國現存最早的塔。
嵩嶽寺塔上下用磚砌就,層疊布以密簷,外塗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簷式,高41米左右,周長33.7米,塔身呈平麵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種密簷形12邊形塔在我國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在當時也是少見。
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築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砌築而成,塔磚小而且薄,曆經千年而依舊屹立,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築工藝之高。
嵩嶽寺塔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麵,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嶽寺塔由基台、塔身、15層疊澀磚簷和寶刹組成。台高0.8米,寬1.6米。塔前砌長方形月台,塔後砌磚鋪甬道,與基台同高。該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兩段塔身,中間砌一周腰簷作為分界。
其中下段高3.59米,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較簡單,僅在四正麵有門道。上段高3.73米,為全塔最好裝飾,東、西、南、北四麵各辟一券門通向塔心室,四正麵券門與下段門道通,券門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門楣,其餘八麵各砌出一座單層方塔形壁龕,各轉角處砌壁柱。
中部是15層密疊的重簷,用磚疊澀砌出,簷寬逐層收分,外輪廓呈拋物線造型,其意匠顯然來自我國的重樓,其內部則是一個磚砌大空筒,有幾層木樓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