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險天下——西嶽華山4(1 / 3)

奇險天下——西嶽華山4

悠久深邃的文化風韻

華山文化源遠流長,曆代高賢大德雲集,留有無數名人的足跡,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讚詠的詩篇。華山神話傳說故事俯仰皆是,風揚華夏,文化底蘊豐富悠長。

隋唐以來,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詞數千首、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崖石刻多達千餘處。

記述華山的書很多,如《華山誌》、《華山記》、《華嶽誌》、《西嶽華山誌》、《太華山記》、《華嶽全集》、《華山小記》、《遊西嶽記》、《華山經》等,呈現出華山豐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唐代詩人崔顥登華山,為華山奇險壯美的景色而讚歎,寫下了著名的《行經華陰》詩詠歎華山:

迢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峭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在這首詩裏,崔顥將山水景色與神話古跡融合起來,使意境具有遼闊的空間感和悠久的時間感,更加瑰麗神奇。

他在名作《黃鶴樓》中,就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再現了茫茫天地、悠悠歲月,令人浮想聯翩,引起無窮感慨。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這一手法。

華山是我國五大名山之一,它雄渾奇險,是神話傳說中的“眾仙之天。”詩人在這首詩中,著意刻畫華山的崇高形象。首句敘述自己經過華陰仰望華山,一下筆就以“岧嶢”兩字籠罩全篇,表現華山的高峻雄偉。

唐代王維,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人,開元九年進士,官至太樂丞,後來被貶為司功參軍。

王維晚年居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他在詩歌藝術上造詣極高,是唐代傑出詩人,也是著名的畫家,又擅長音樂與書法。

他善於運用精煉準確的特征性語言,著墨不多,卻具寫意傳神之妙,把山水詩藝術向前推進了一步。王維有《王右丞集》。

王維的《華嶽》詩寫的精妙,頌揚西嶽華山,詩中寫道:

西嶽出浮雲,積翠在太清。

連天凝黛色,百裏遙青冥。

白日為大寒,森沈華陰城。

昔聞乾坤開,造化生巨靈。

右足塌方山,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開拆,大河注東溟。

遂為西嶽峙,雄雄鎮秦京。

大君包覆載,至德被群生。

上帝佇昭告,金天恩奉迎。

人隻望幸久,何獨禪雲亭。

李白詠華山的詩作,壯麗豪放。詩人運用誇張筆法,化合神話故事,傳神地寫出了華嶽威峙秦京的雄偉氣勢和壯麗風貌。

李白青年時,博學、廣覽、擊劍、任俠,即漫遊全國各地,形成了豪放不羈的性格。742年經道士吳筠以及賀知章的舉薦,唐玄宗召他到長安,供奉翰林。

千百年來,在眾多的遊山者中,談及西嶽華山,畏險者比比皆是,而以韓愈之怯懦最具代表,唯獨李白以險為樂,最是豪放,堪稱真勇。

其中,《玉真仙人歌》、《登華山》、《西嶽雲台歌送丹邱子》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描繪了西嶽華山的壯麗景觀。

史載,李白26歲以後“辭親遠遊”,曾經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西過潼關而入長安。當時玄宗的禦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都已出家,金仙公主隱居華山大上方,而玉真公主常來往於華嶽三峰,李白有詩贈玉真公主,其詩為《玉真仙人歌》。詩中寫道: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迎。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玉真之仙人,時住太華峰。

詩中讚美玉真公主,把玉真公主描繪成在太華峰頭弄電行雲無所不能、自由來去的仙人。

大約因了這首詩,天寶元年經玉真公主與華州華陽人道士吳筠的舉薦,李白被詔入京,供奉翰林。天寶三年因權貴讒毀,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東遊梁園,再度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

在李白遊梁園的途中,經關西大道行至華陰縣境,舉目南望,西嶽華山直入雲表,不覺動了遊興,他要遊覽這座聞名於世的仙山,會一會高臥在峰巔的羽客。

李白喜歡喝酒,特別是他心情不佳時,常喝得爛醉如泥,借以解憂。華陰縣誌記載,其時,李白醉入縣城,竟倒騎在驢背上,任驢自由行走。不料這驢馱著李白居然闖進了縣衙。眾衙役見狀,慌得一時手足無措,李白卻像無事一般騎在驢背上背靠縣令直樂。

華陰縣令本是個勢利的貪官,見李白這番舉動,不覺勃然大怒,即令將李白扯下驢來,升堂審問。

縣令拍著驚堂木厲聲喝問:“汝姓甚名誰,膽敢如此無禮,還不從實招來!”

李白滿不在乎地答:“本人無姓名。”

縣令更怒:“大膽!此乃有意戲弄朝廷命官,來呀,大刑伺候!”

李白嘻嘻一笑說:“且慢!本人無名亦有名,不說,你亦知。”

縣令問:“汝究竟是何人?”

李白斜視著縣令淡淡地答:“曾用龍巾拭吐,禦手調羹,高力士脫鞋,貴妃捧硯,你該知我是誰了吧!”

李白在朝廷戲弄皇上和貴妃權貴的那一段故事,早已傳遍朝野,華陰令自然知道。

縣令聽言,當下大驚失色,慌忙離座,連連致歉道:“原是李學士到了,有眼不識泰山,多有得罪!還望海涵。”說罷,便命衙役備茶,請李白後堂敘禮。

李白冷冷地說:“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馬,華陰縣裏不許我倒騎驢?”言罷,又倒騎驢而走。

李白騎驢戲罷貪官後,即出華陰東門,賞罷西嶽廟,便順古柏行人華山黃神穀遊覽,李白遊黃神穀,一直以來民間有傳聞。

相傳李白入峪時,正是炎夏六月,暑熱逼人,他將驢寄放在峪口人家,一人獨步進峪。黃神穀內,有一竹林庵,庵內有一道士,姓裴。李白對道家一往情深,便欲會這位裴道人。

黃神穀為秦漢賞嶽之古道,自華山峪路開之後,這裏已絕少遊人,李白穿穀慢行,隻見前邊一大片青竹,竹林中有一條彎曲的小道。沿竹徑而入,翠枝蔽日,綠草覆地,但聞溪流淙淙,山鳥啼鳴。竹林中果有一庵,主持正是裴道人。

於是,兩人相與攜手,攜長瓢、大壺,盛著美酒,在峪內且遊且飲,直至日暮始返竹林庵。次日早晨,李白出黃神穀,取道華山峪登山。

一路上他穿關過隘,直奔主峰。當他登上南峰仰天池時,目空萬裏,手可摘星,不由脫口讚歎,此處最高,呼吸之間相通帝座,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

遊罷天外三峰,李白出金鎖關,行至雲台峰。站立雲台峰上,北望黃河如絲,自朔漠天際而來,至華山前,折而東奔大海,不由想起巨靈神擘山的傳說:

回首南顧,翠崖高聳,仙掌猶在,華嶽三峰就像一整塊巨石雕成的蓮花,而纏繞三峰之下的雲層,就像神仙打坐的蓮台,恍惚間,明星玉女、麻姑等仙子紛紛隱現於峰間雲中,以至使得李白想入非非,飄飄欲仙,久久不願下山。

下山之後,李白在梁園盤桓了一段時間,便下江南漫遊。天寶五年,適逢好友丹邱子由江南入華山學道,李白便把他登華山的感受寫成一首詩贈給丹邱子。

這首《西嶽雲台歌送丹邱子》中寫道: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

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

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穀高掌開。

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

雲台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邱生。

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

我皇手把天地戶,丹邱談天與天語。

九重出入生光輝,東去蓬萊複西歸。

玉漿黨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李白的這首《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作大氣磅礴,當推曆代千餘首詠華山詩中第一壯歌。因此,古人亦有“怯昌黎而壯謫仙”的讚語。

李白雖飄然而去,但他始終向往著華嶽三峰的仙境,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反,攻陷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建立偽政權,自稱大燕皇帝。當時李白流落在江南宣城一帶。時局的突變,給予他精神以極大震撼超脫,使他從超脫現實的心情中猛醒過來。

他的名作《西上蓮山》便於此而生。詩中寫道:

西嶽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惚與之去,駕鶴淩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該詩采用遊仙體,前麵寫幻想中詩人與群仙會於華山而逸世獨立的情趣,結尾從幻想回到現實,對叛軍的殘暴極為憤慨,而對人民的苦難寄予深切同情。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即今陝西西安市人,一說是江寧,即今南京人,一說是太原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的進士。授汜水尉,開元二十三年中博學宏詞科,官秘書省校書郎,其時聲望很高。

王昌齡擅長五言古詩和絕句,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其詩委婉多風,句奇格俊,雄渾自然。明代王世貞論盛唐七絕,認為隻有他可以李白爭勝,列為神品。

現存詩180餘首,《全唐詩》編為四卷,其中《過華陰》是專門詠談華山的詩作,抒發了對華山的景物的讚美之情,詩中寫道:

雲起太華山,雲山互明滅。

東峰始含景,了了見鬆雪。

羈人感幽棲,窤映轉奇豔。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輟。

信宿百餘裏,出關玩新月。

何意作來心,遇物遂遷別。

人生屢如此,何以肆愉悅。

杜甫的華山《望嶽》詩,與泰山《望嶽》不同,略顯情感消沉。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寄居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著名詩人。

杜甫的詩書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正義感與鮮明的傾向性,忠實地反映了這個時代,後世稱為“詩史”。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唐後,詩人莫不在某種程度或某種意義上受到他的影響。

杜甫有《杜少陵集》第二十五卷,詩1400餘首,後人注本極多。其中《望嶽》是描述華山的一篇詩作,詩中寫道: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柱到玉女洗頭盤。

車箱入穀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這首詩寫華山崇高,可比當年望東嶽時的崇敬,然而隨後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兩字已表明了作者的願望無從實現。

元稹到華山寫下了《華嶽詞》。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陽人,9歲時,年少有才名,貞元九年拜左拾遺,曆監察禦史,因遇事敢言,得罪宦官,謫為江陵士曹參軍,文宗太和三年為尚書右丞、武昌節度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