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一些圓形木杠,鋪在船下滾動,但石質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鐵釘擦劃得條痕累累。在當時的條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運輸越過壺口瀑布的最佳選擇。
瀑布的深槽嵌在原穀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為非洪水期的河岸,全由堅硬的砂岩構成,但是在近水處,幾乎沒有一點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麵行車,“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這種地質地貌條件。
壺口瀑布位於山西吉縣和陝西宜川之間,在山西吉縣城西南25千米黃河之中。
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衝刷成一條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就像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裏外都可聽見。春秋季節水清之時,陽光直射,彩虹隨波濤飛舞,景色奇麗。
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它的四周圍繞著許多有名的地方,例如在壺口瀑布下遊5000米處,可以看到在右側的黃河穀底河床中,有兩塊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這就是古代被稱為“九河之蹬”的孟門山。
河水在孟門山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飛瀉而過,然後又合流為一。
傳說在古時,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此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後來孟家兄弟的後代被河水衝走,曾在這裏獲救,故將此二島稱為孟門山。
壺口瀑布在山西吉縣方向,形成一個天然洞穴,可以直接通往壺口瀑布下方,俗稱龍洞,又名觀瀑洞。
冬天,平日裏聲勢浩大的壺口瀑布,在“冷靜”中呈現出別樣風情。黃河水從兩岸形狀各異的冰淩、層層疊疊的冰塊中飛流直下,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映射出美麗的彩虹.
瀑布下搭起美麗的冰橋,兩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掛懸崖,彩虹時隱時現,遊移其間,七彩與晶瑩映襯,可謂大自然之神奇。
等黃河水到了“壺口”的地方,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數十裏外都可以看到。
水流激起的霧氣的大小與季節、流量有關。冬季河麵封凍,瀑布多成冰淩,激浪不大,飛出槽麵水霧極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濃密水霧;春秋兩季,流量適中,氣溫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飛濺,形成彌漫在空中的水霧,就是“水底冒煙”一景。
壺口瀑布反複衝擊所形成的水霧,升騰空中,使陽光發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時呈弧形從天際插入水中,似長龍吸水,有時呈通直的彩帶橫在水麵,像彩橋飛架,有時在濃煙騰霧中出現花團錦簇,五光十色,飄忽不定,撲朔迷離。
霓虹戲水是“水底冒煙”與陽光共同作用的產物。春秋兩季,水底冒煙、濃霧高懸,每遇晴天,陽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後天晴,有時也會出現彩虹。
晴空灑雨,懸瀑飛流形成的水霧飄浮升空,雖然烈日當空,但在瀑布附近,猶如細雨,濕人衣衫,這也是水底冒煙所產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觀,一般越接近河麵,水霧越濃密。
黃河在秦晉大峽穀中穿行,洶湧的波濤如千軍萬馬,奔騰怒吼,聲震河穀,當瀑布飛瀉,反複衝擊岩石和水麵時,產生巨大的聲響,並在山穀中回蕩,恰如萬鼓齊鳴,旱天驚雷,聲傳十數裏外。
隻有在壺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 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為此而發出了“巨靈咆哮掰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感歎。
而“山飛海立”就是對壺口瀑布磅礴氣勢的最佳形容,黃河穿千裏長峽,滔滔激流直逼壺口,突然彙集成一束,最後到槽裏,形成極為壯觀的飛瀑,仰觀水幕,滾滾黃河水從天際傾瀉而下,勢如千山飛崩,四海傾倒,構成壺口瀑布的核心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