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而漢武盛世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漢武帝劉徹具有超越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於萬裏。
匈奴 是個曆史悠久的北方遊牧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他們披發左衽,由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我國古籍中的匈奴是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匈奴在《史記》、《漢書》等留有些記載。
張騫 (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西南夷 是漢代對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肅南部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諸族經濟發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從事農耕;昆明從事遊牧;其餘各族或農或牧,與巴蜀有商業來往。
昆明族 秦漢時期,昆明族是洱海區域一個強盛的民族。秦漢時的昆明民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區域,滇池區域亦有記載,三國時滇東亦有記載,昆明的史跡遍及雲南的大部分地區,但在這裏僅涉及洱海區域,即昆明族的主要部分。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公元前87年),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人尊為“史聖”,還被稱為“曆史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後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馮時可 (公元前1541年~公元前1621年),字元成,號文所。他出生於鬆江華亭,是隆慶五年的進士,他本是首輔張居正的門生,卻不肯附和張居正的權勢,因此並不受張居正的重用。他的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富,文學造詣頗高,是晚明文學“中興五子”之一。
楊奇鯤 (?~883年),鯤又念混、肱。白族,南唐著名詩人。曾任宰相。在唐中和三年,曾奉命赴成都,迎唐安化長公主嫁南詔王隆舜,被僖宗賜死。一生詩作甚多,後來僅存《遊東洱河》、《岩嵌綠玉》兩首。
《蠻書》 是幾近失傳的榜書的延續與創新的一種,是我國書法革命的成功標誌之一。總共10卷,約成書於863年,所敘多數都是作者親曆,史料價值較高,為唐代雲南地區曆史、地理、民族最係統的記載。原書已佚於明代以後,清乾隆年間開四庫館修《四庫全書》,後來《永樂大典》重錄成書。
南詔王 南詔王姓蒙,始祖叫蒙舍龍。因“詔”是民族首領的稱呼”,所以蒙舍詔位於最南麵,故又稱南詔。在古代越南,曾有南詔國是“趙武帝佗之後”的說法。按照南詔的習慣,父子相傳,用連名製。
段思平 (893年~944年),是大理國的締造者。先世移居雲南,融入白蠻,世代為南詔大臣。在南詔國時期段思平祖上在雖然是武將世家,威名顯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時,家道中衰,已成為沒落貴族。後因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升為統轄一方的大將。937年,建立大理國,建元文德,定都大理。
龜 在古代與麒麟、鳳凰和龍一起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龜稱為玄武,生活在江河湖海,因而玄武就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武也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玄武在北方,所以玄武又成了北方神。
魏武帝 (155年~220年),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也是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新石器 經磨製磨光石斧及裝柄方法工序而製成的,具一定形狀和功用的石器。人類使用新石器,對於過去所用的打製的舊石器而言是一個進步。新石器一直使用到銅石並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有些地區直至18至19世紀仍在使用某些磨製石器。
青銅器 是由青銅,也就是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因為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5000年至6000年前的兩河流域。我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我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
[閱讀鏈接]
傳說洱海裏有一條凶惡的大黑龍,丟失了一件珍貴的寶物,到處都找不到,一怒之下,把洱海的海尾堵了起來,洱海裏的水不能流到外麵去,一天天漲了起來。淹死了很多百姓,連黑龍橋也被大水漫了。
後來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治服大黑龍,後來出現了一個小黃龍,小黃龍治服大黑龍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小黃龍,就給小黃龍蓋了一座龍王廟,還在大理三塔寺旁邊的綠桃村,修了一座龍母祠,並且把小黃龍奉為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