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氣候溫和濕潤,風光綺麗,景色宜人。洱海的島嶼、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風采,令人賞心悅目。
古人將其概括為“三島、四洲、五湖、九曲。”:三島:金梭島,玉幾島、赤文島;四洲:青莎鼻洲、大鸛淜洲、鴛鴦洲、馬濂洲;五湖:太湖、蓮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蓮花曲、大鸛曲、潘磯曲、鳳翼曲、羅蒔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鶴翥曲。
其中三島的金梭島,在大理海東鄉西南,洱海之中,距洱海東岸250至600米,西岸與七裏橋鄉羅久邑隔海相望。
島形兩端較高闊,中部較狹,猶如漂浮海麵的葫蘆,更像一隻織布用的梭子,故名金梭島。但是在我們看來,與其說它像梭子,不如說它像棒槌更貼切。
全島岩石裸露,中間夾小片土地。梭島是洱海裏最大的島嶼,南詔時稱它為中流島,白族話則叫它“串諾”,意思就是海島。
據唐使樊綽《蠻書》記載,南詔時曾在島上西邊臨港灣的地方建了一座舍利水城。這裏與南詔王都太和城隔水遙遙相望,視野開闊,景致優美,成了南詔王族的避暑勝地。過去有人還在廢墟上撿到南詔有字瓦和布紋瓦。
金梭島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島嶼,傳說是觀音菩薩背來的一塊巨石。島上溶洞有好幾處,其中最長的一處有500多米,洞內有鍾乳石,貫通東西岸。
玉幾島也是洱海三島之一,位於洱海西麵,古詩中也叫工幾島、天生營,有“蒼洱第一村”的美譽,因島上有玉幾庵而得名。
玉幾島彙聚著燦爛輝煌的南詔文化和豐富神秘的民俗風情,可縱覽壯麗雄奇的蒼洱風光,這裏有唐代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之妻楊桂仙的故居,是目前大理最富感動的地方。
站在玉幾島上,遠眺蒼山19峰,近觀島曲秀麗景色,俯視洱海碧水清波,一幅壯美秀麗的自然美景盡收眼底,實在令人心曠神怡。
赤文島是洱海四洲三島中的一個半島,俗稱鹿峨山。赤文島位於洱海東岸挖色和康廊兩個古老的白族村寨之間.據說很久以前該島是個四麵環水的全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洱海水位下降才逐漸變成半島。
從南邊海印漁村附近眺望赤文島,像一隻浮遊於碧水中的大海龜,如果從挖色壩子東部的三峰山眺望,則像一隻猛虎橫臥在海浪滔滔的岸邊。
被稱為赤文島,主要是因為該島南岸怪石嵯峨的礁崖下有一個偌大的白魚洞,洞上方的石壁上天生有紅色文字模樣的花紋,所以文人們才把此島稱作赤文島,後來就一直被使用。
此外,洱海月之所以著名,還在於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洱海曆史上有“享漁溝之饒,據淤田之利”的記載,三角洲東西兩側有水草叢生的淺湖灣,是魚類繁衍生息最好的場所,曆來水產豐富,當地稱為“魚土鍋”。
據《西洱海誌》雲:
洱海魚族頗多,視他水所出較美,冬卿甲於諸郡。
魏武帝四時食製曰:“滇池紉魚,冬至極美”。
洱海古稱葉榆澤,還有西洱河、西洱海、昆漲川等名稱,共達8種之多。因早期居住在這一帶的昆彌族而得名。又說因湖形似人耳,故名洱海。
洱海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於大理下關,首尾懷抱點蒼山雲弄、刹陽二峰之麓,源頭出自鶴慶西南,北納西洱河,東容波羅江、玉龍江、鳳尾阱,西彙彌直河、蒼山十八溪,形成了南北長約40千米的大湖。湖麵海拔2000米,堪稱雲南省著名的高原湖泊。
清澈的湖水從下關的西洱河流出,彙合漾潺江,注入瀾滄江,屬瀾滄江水係。洱海的麵積雖然比滇池小,但它的蓄水量卻是滇池的兩倍。洱海是斷層陷落湖,地殼運動後形成斷層陷落盆地,最後彙集了周圍流水而成湖泊。
洱海西邊與富庶的湖濱平原相連,平疇綠野,村落星布,東麵緊傍雞足山,由於洱海的長期侵蝕、切割,出現了陡峭的侵蝕性湖岸,斷崖、島嶼、礁石、岩洞、港灣,迂回曲折,富於變化。
洱海是大理的主要風景資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發祥地。後來,在洱海及其周圍的山坡台地上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達30多處。海東金梭島就是一個著名的新石器遺址。
後來又發現雙廊玉幾島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除了出土大量生產生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尚有青銅器山字形格劍、銅柄鐵刃劍,以及鑄造這些兵器的陶範。由此可以推斷它或許還是古代白族先民冶煉鑄造青銅器直至鐵器時代的生產基地。
在這裏每個時代都有曆史的遺留,似乎可以聽到白族祖先從蒙昧時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因此,也可以說:洱海是白族的搖籃。
以前的洱海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早晨,明媚的陽光撒在清澈的洱海上,使蔚藍的海水變得波光粼粼,像撒滿金子一樣,閃爍著星星點點的光斑;中午,漁民們劃著小船蕩漾在洱海上捕魚,船槳劃破了靜靜的湖麵,蕩漾起一串串細小的波紋,就像一位仙女正在舞動著她婀娜的舞姿;晚上,皎潔的月光映在洱海上,洱海仿佛蒙上了一層層晶瑩的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