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水圍行宮位於白洋澱文化苑內,是康熙皇帝水圍白洋澱時駐蹕之處。由於白洋澱近在京畿,水麵開闊,物產豐富,風光秀麗,康熙曾40次在此駐蹕。
行宮之內有前殿、後宮、禦書房、禦膳房和朝房等,其中風物器具寂然如初,筆墨紙硯鋪陳有序。雕梁畫棟美輪美奐,青磚琉瓦、簷角脊頂勾心鬥角。
宮殿內側碑廊琳琳,曲折繞之,有康乾二帝禦筆親題詩賦,或寫白洋澱風光之秀麗,或抒水圍行獵之豪烈,或寫漁翁蓮娃之悠樂。
祈福錢屏位於白洋澱文化苑內,遠遠望去,一條巨龍抓住一枚碩大的古銅錢正欲騰空飛天。這枚巨錢天下無雙,身若從孔中而過,預示著能夠財源滾滾,永立商海潮頭,但身處其中,又讓人感覺到錢乃身外之物,需盡情享受美好生活。
白洋澱水域遼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河北的避暑勝地。白洋澱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勝收:春天,蘆葦出水,滿澱青翠,每逢清晨,紅日映透澱底,白洋澱好像披上了綠帶霞衣;夏天,澱水漲滿,魚躍水麵,綠葦搖曳,菱葉燦燦,荷花吐豔,一派水鄉景色;秋天,蘆花紛飛,稻穀飄香,鴨鵝成群,蓮菱遍布,小舟穿梭往來,漁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凍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鏡鑲嵌在冀中原野上。
[旁注]
蟠桃會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為西王母誕辰,當天西王母大開盛會,以蟠桃為主食,宴請眾仙,眾仙也將受邀赴宴作為了一種榮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農曆三月初三也成了一個重要的道教節日。
時辰 古時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兩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我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一直沿用。
永濟渠 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後開鑿的又一條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備物資的運輸線。隋代開永濟渠,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這是白溝的改道,並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溝稍向東移。
太平興國 宋太宗趙光義的一個年號,趙光義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共計近8年。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麵,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曆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契丹 古代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在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我國北方。遼代末年,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為金所滅,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延續了93年。
宋仁宗 (1010年~1063年),原名趙禎,北宋的第四代皇帝。仁宗皇帝在位時期,不光對人仁慈寬厚,身為九五至尊,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他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了一個發展的頂峰。
工部 古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工部起源於周代官製中的冬官。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後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隋代開皇二年始設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知縣 古代官名。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當地駐有戍兵,並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孫承宗 (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明末軍事戰略家,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他到山海關督師,選拔並培養了一批文武將領,恢複失地400餘裏,逼迫努爾哈赤後退700裏,營造了著名的關寧防線,為後來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奠定了基礎。
朱軾 (1665年~1736年),字若瞻,號可亭,諡文端。前清名臣,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為乾隆帝師。他頗具惠政,居官廉潔,剛正不阿,世人頌其“束其勵行,通經史百家”。卒後次年歸葬故裏,乾隆帝禦賜“帝師元老”。
嫦娥 本作姮娥,因為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她是我國神話人物、後羿之妻。神話傳說中因她偷食後羿自西王母處所得的不死藥而奔月。在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
銅鏡 一般是由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鏡以秦代為古,批量鑄鏡始於秦朝。
筆墨紙硯 我國獨有的書寫工具,又叫作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曆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的筆。徽州李廷圭的墨。澄心堂的紙,江西婺源龍尾的硯。後來宋朝的“筆墨紙硯”則特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閱讀鏈接]
傳說在古時候,白洋澱是個水草豐盛、物產極多的地方。澱裏有個小村,住著上百戶人家,家家豐衣足食。日子長了,這些人家生活就開始奢侈起來。隻有一家是例外的,那就是村西頭新搬來一戶姓王的小兩口。他們為了生計,開了一個小飯店,供來往客商吃飯。
這事惹得玉帝大怒,決定讓這個村子在石獅子紅眼時,沉到水裏,以懲奢侈。執行玉帝命令的神仙擔心誤傷儉樸的小兩口,就裝扮成化緣僧人前去察訪,就把天機泄露給了小兩口,然後飄然而去。
小兩口不信僧人的話,便去村中察看,結果看到頑皮學童爬上石獅,用紅筆點了獅眼。這一下可不得了,隻聽見轟隆隆的震天響聲,眼看村子往下沉,小兩口急忙跑回小店,才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