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用了6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代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貫穿了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麵寬30米至70米,長約2700多千米。
唐代的運河建設,主要是維修和完善隋代建立的這一大型運河體係。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運河的作用,對舊有的漕運製度,還做了重要改革。
隋文帝時期穿鑿的廣通渠,原是長安的主要糧道。當隋煬帝將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洛陽後,廣通渠失修,逐漸淤廢。唐代定都長安,起初因為國用比較節省,東糧西運的數量不大,年約幾十萬石,渭水尚可勉強承擔運糧任務。
後來,京師用糧不斷增加,嚴重到了因為供不應求,皇帝隻好率領百官和軍隊東到洛陽就食的地步。特別是武則天在位期間,幾乎全在洛陽處理政務。
於是,在742年,啟動了重開廣通渠的工程。新水道名叫“漕渠”,由韋堅主持。
當時在鹹陽附近的渭水河床上修建興成堰,引渭水為新渠的主要水源。同時,又將源自南山的灃水和滻水也攔入渠中,作為補充水源。
漕渠東至潼關西麵的永豐倉與渭水會合,長150 多千米。漕渠的航運能力較大,漕渠貫通當年,即“漕山東粟四百萬石”。
將山東粟米漕運入關,還必須改善另一水道的航運條件,即解決黃河運道中三門砥柱對糧船的威脅問題。這段河道水勢湍急,溯河西進,一船糧食往往要數百人拉纖,而且暗礁四伏,過往船隻,觸礁失事近乎一半。
為了避開這段艱險的航道,差不多與重開長安、渭口間的漕渠同時,陝郡太守李齊物組織力量,在三門山北側的岩石上施工,準備鑿出一條新的航道,以取代舊的航道。
經過一年左右的努力,雖然鑿出了一條名叫“開元新河”的水道,但因當地石質堅硬,河床的深度沒有達到標準,隻能在黃河大水時可以通航,平時不起作用,三門險道的問題遠遠沒有解決。
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隋代興建的兩條最重要的航道。為了發揮這兩條運河的作用,唐代對它們也做了一些改造和擴充。
隋代的通濟渠,唐代稱“汴河”。唐代在汴州東麵鑿了一條水道,名叫“湛渠”,接通了另一水道白馬溝。白馬溝下通濟水。這樣,便將濟水納入汴河係統,使齊魯一帶大部分郡縣的物資,也可以循汴水西運。
唐帶對永濟渠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兩個工程。
一是擴展運輸量較大的南段,將渠道加寬至60米,浚深至8米,使航道更為通暢;二是在永濟渠兩側鑿了一批新支渠,如清河郡的張甲河,滄州的無棣河等,以深入糧區,充分發揮永濟渠的作用。
對唐朝朝廷來說,大運河的主要作用是運輸各地糧帛進京。為了發揮這一功能,唐代後期對漕運製度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唐代前期,南方征租調配由當地富戶負責,沿江水、沿運河直送洛口,然後政府再由洛口轉輸入京。
這種漕運製度,由於富戶多方設法逃避,沿途無必要的保護,再加上每一艘船很難適應江、汴河的不同水情,因此問題很多。如運期長,從揚州至洛口,曆時長達9個月。又如事故多、損耗大,每年都有大批的舟船沉沒,糧食損失非常嚴重。
安史之亂後,這些問題更為突出。於是,從763年開始,禦史劉晏對漕運製度進行改革,用分段運輸代替了直接運輸。
當時規定:江船不入汴河,江船之運至揚州;汴船不入河,汴船之運至河陰;河船不入渭,河船之運至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承運工作也雇專人承擔,並組織起來,10船為一綱,沿途派兵護送等。
分段運送,效率大大提高,自揚州至長安40天可達,損耗也大幅度下降。
梁、晉、漢、周、北宋都定都在汴州,稱為“汴京”。北宋曆時較長,為進一步密切京師與全國各地經濟、政治聯係,修建了一批向四方輻射的運河,形成新的運河體係。
它以汴河為骨幹,包括廣濟河、金水河和惠民河,合稱“汴京四渠”。並通過汴京四渠,向南溝通了淮水、揚楚運河、長江和江南河流等;向北溝通了濟水、黃河和衛河。
五代時期,北方政局動蕩,頻繁更換朝代,在短短的53年中,曆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朝代,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而南方政局比較穩定,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北宋時期,朝廷對南糧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汴河是北宋南糧北運的最主要水道。汴京每年調入的糧食高達600萬石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取道汴河的南糧。
因此,北宋時期朝廷特別重視這條水道的維修和治理。例如991年,汴河決口,宋太宗強調說:“東京養甲兵數10萬,居民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他率領百官,一起參加堵口。
元代定都大都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代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代就修建了濟州、會通和通惠等河。
元代開鑿運河主要有以下幾項重大工程:
一是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從元代都城大都至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隻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
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
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代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北至須城,長75千米。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
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至臨清接衛河,長125千米。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二是開鑿壩河和通惠河。由於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代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至大都。於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
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向東至通州城北,接溫榆河。光熙門是當時主要的糧倉所在地。
這條水道長約20多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7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
後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代又開鑿了通惠河。
負責水利的工程技術專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計開辟水源,並引水到積水潭蓄積起來,然後從積水潭向東開鑿通航河段,經皇城東側南流,南至文明門,東至通州接潮白河。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
通惠河建成後,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元代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千米。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代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至杭州走運河水道,元代的比隋代的縮短了900多千米的航程,是最長的人工運河。
大運河建成之後,元大都的糧食、絲綢、茶葉和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都是依賴大運河從南方向京城運輸。而至明代,建設北京城的磚石木料,也是通過大運河運抵京城,於是民間老百姓就形象地說北京城是隨水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