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尼斯——京杭大運河1(1 / 3)

中國威尼斯——京杭大運河1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古名“邗溝”、“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與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

大運河南起餘杭,北至涿郡,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省及天津、北京,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

春秋吳國開鑿,隋代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而且連涿郡,元代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以來已經有2500多年的曆史,其部分河段依舊具有通航的功能。

曆代開鑿的史實緣由

於東南吳國的國君夫差,為了爭霸中原,不斷地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瓜洲,北入淮河。這條聯係江、淮的運河,從瓜洲至淮安附近的末口,當時稱為“邗溝”,長約150千米。

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

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

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

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

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禦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3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

隋代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至京口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和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

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直達涿郡,這個工程是分步實施的。

一是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隋朝開始修建的一條重要的運河,是從長安東通黃河的廣通渠。隋代初期以長安為都。從長安東至黃河,西漢時有兩條水道,一條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條是漢代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

渭水流淺沙深,河道彎曲,不便航行。由於東漢遷都洛陽,漕渠失修,早已淹廢,隋朝隻有從頭開始打鑿新渠。

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將郭衍為開漕渠大監,負責改善長安和黃河間的水運。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難滿足東糧西運的需要,3年後又不得不再一次動工改建。

這次改建,要求將渠道鑿得又深又寬,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傑出的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在水工們的努力下,工程進展順利,當年竣工。

新渠仍以渭水為主要水源,自大興城,至潼關長達150餘千米,命名為“廣通渠”。新渠的航運量大大超過舊渠,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大量富餘。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禦河。隋煬帝即位後,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到洛陽,這就更加需要改善黃河、淮河和長江間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製。

605年,隋煬帝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洛陽,每月派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此外,還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山陽瀆。此次工程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

通濟渠可分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麵。以洛水及其支流穀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至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

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以黃河水為水源,經開封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向東南,穿過安徽的宿縣、靈璧和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1000千米。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徑直向南,至江都西南彙入長江。

兩條渠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開鑿的,並且兩旁種植柳樹,修築禦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由於龍舟船體龐大,禦河必須鑿得很深,否則就無法通航。

通濟渠與山陽瀆的修建與整治是齊頭並進的,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它們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

但是整個開鑿卻是曆時短暫,從3月動工,至8月就全部完成了。工程完成後,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後妃、王公和百官,乘坐著幾千艘舳艫,南巡江都。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在完成通濟渠、山陽瀆之後,隋煬帝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即永濟渠。

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

永濟渠也可分為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河南的新鄉、汲縣、滑縣、內黃;河北的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山東的武城、德州;河北的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抵達天津。

北段自天津折向西北,經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達北京境內的涿郡。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

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全長900多千米。深度與通濟渠相當,因為它也是一條可以通航龍舟的運河。

611年,煬帝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率領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抵達涿郡。全程2000多千米,僅用了50多天,足見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縱貫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運河的曆史非常悠久。春秋時期的吳國,即以都城吳為中心,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

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

這條河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進行過多次整治,至隋煬帝時,又下令做進一步疏浚。

據《資治通鑒》中記載:

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裏,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會稽山在浙省紹興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張揚自己的功德。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獨立的運輸渠道。

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和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係。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

這條從長安和洛陽向東南通至餘杭,向東北通至涿郡的大運河,是當時最長的運河。

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水係,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在以上這些渠道中,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這條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兩段,它們以洛陽為起點,成扇形向東南和東北張開。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水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

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很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