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公元前1800年的古埃及,就已出現用琺琅釉作裝飾的器物。不過那時的琺琅釉還是一種相當粗糙的產品,它與後世所說的琺琅之間還有相當距離。
近代畫琺琅技法在15世紀中葉起源於法國。到17世紀初,法國工匠錚一世發明了畫琺琅的新方法,即在一種較軟的玻璃料內,加上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並用油調和之後,便成為琺琅料。以這種琺琅料裝飾器物,能取得如油畫般和諧的色澤效果。
1551年,當葡萄牙軍隊的隆隆炮聲趕走了澳門海域的海盜,隨著大批傳教士和商人湧入我國,西方的宗教、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醫學、音樂、繪畫以及各類工藝美術品也紛紛傳入我國,對我國產生極大影響。
麵對這股來勢洶湧的西學傳入之風,康熙帝經過審時度勢的研究後,決定對外來文化采取既不排斥,也不盲目推崇的態度,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並利用傳教士的技藝,支持他們從事有益於我國文化發展的學術交流。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諸如銅胎畫琺琅器、望遠鏡、鍾表、洋酒、油畫、鼻煙壺等物品,就在康熙時進入紫禁城。
一位法國傳教士洪若在康熙二十六年寫信回法國,要求以“畫琺琅器作為贈送官員的禮物”,並堅持不要裸體畫,隻要求小件珍玩器,琺琅釉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出現的裝飾釉之一
當法國傳教士將這種畫琺琅器進貢康熙帝時,其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立即將康熙帝深深吸引。這種畫琺浪器華麗無比,它與康熙帝推崇的博大清新、富麗華貴的皇室裝飾效果相一致。
它比當時宮中使用的五彩、鬥彩瓷器可能更具魅力,所以康熙帝決定在宮中嚐試製造這種畫琺琅器,並將其移植到他最喜愛的瓷器上。
同時,從國外進口有與景泰藍相似的金琺琅、銅琺琅等品物。當時國內也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琅”,也就是馳名中外的琺琅彩瓷器。
琺琅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琅彩瓷器的前身景泰藍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製而成的工藝品。
清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
康熙琺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為主,主要為瓶、盒、盤、碗、杯、壺等,其中以碗的數量較多,而瓶的造型則非常少見。
如康熙琺琅彩牡丹紋碗,高7厘米,直徑14厘米。 碗的口部、底足微外撇。白釉底色含青,勻淨,細潔滋潤。碗內一色白釉。碗外壁飾牡丹花,圖飾以藍釉作底,繪以粉紅色牡丹花,綠色葉子,整個色彩基調明朗清晰,簡潔而大氣。
此碗整個效果並不像瓷器,而像一個寶石製品。藍色像藍寶石,紅色像紅寶石,釉料肥厚,質感甚好,釉中有細小白色粒狀,是為特征。底足露胎,潔白細淨,糯米感強。
底書紅料方框“康熙禦製”,紅料肥膩間有細小雜質,豔而不俗,字體為標準秀美的楷書,運筆極其規矩,中鋒運筆,筆路分明,外框一粗一細,十分規整,仿佛一個印章。
再如康熙畫琺琅纏枝花卉紋菱花式盤,高2.7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 8.4厘米,此盤用12種顏色繪製,琺琅釉層肥厚,釉色豐富,造型逼真
有件紫地蓮花紋瓶,是傳世品中唯一一件康熙琺琅彩瓷瓶。此瓶長頸、扁圓腹,底平實。外壁通體以紫釉為地,頸部以黃料彩繪三組變形蟬紋,腹部繪變形蓮花紋,底部方欄內刻“康熙禦製”楷書款。此瓶高僅13.2厘米,但器形飽滿穩重,小器大樣,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琺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
康熙琺琅彩瓷的胎質,一般采用景德鎮燒製的白瓷作胎,製胎時先在器內外蘸滿釉,然後晾幹,再用工具旋掉胎體外而所施的釉,造成外壁不帶光亮的澀胎,最後送入窯內烘燒成反瓷,再進行描繪。
這一點可以從一件康熙琺琅彩黃地纏枝牡丹紋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黃色琺琅彩下麵,即隱約可見胎體上的旋紋。
康熙琺琅彩黃地纏枝牡丹紋碗高7.8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6厘米。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
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禦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由於康熙時期琺琅料依賴於進口,造價較昂貴,琺琅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豔麗,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康熙琺琅彩瓷有時也使用前朝所製白瓷作胎,如康熙琺琅彩盤,就是在明永樂時期的白釉瓷盤上施彩的。另外還有一些是以紫砂作為琺琅彩瓷的胎。
類似的還有康熙景德鎮窯畫琺琅菊花方壺,通高9.6厘米,口徑6.0厘米。菊瓣式子母蓋,蓋麵以柱頭式之鈕為花心,鏨成一朵淺浮雕式花瓣平展的菊花。壺身四麵方而邊角圓滑,流與把手均呈方形,鍍金圈足亦成菊瓣式。
壺內施淺藍琺琅,器表頸部淺藍地,每一菊瓣內又各畫一朵小菊花,壺腹黃地,四麵以菊瓣式銅圈圍成開光,其內繪不同顏色的盛開菊花各一朵。開光外繪彩色折枝菊花枝葉,流與把手繪圖案式菊花。底白地書藍色“康熙禦製”雙圓框雙豎行楷書款。
該器形製端莊穩重,比例適度,線條流暢。此造型在畫琺琅器發展史上首次出現。換言之,它是康熙時期首創器型,其後出現的與之相同或相近的造型,則是以此為雛形演變發展而來的。
康熙琺琅彩瓷的款識,多用胭脂色或藍色琺琅料書寫,一般為4字楷書“康熙禦製”。個別器底為刻款,款識多寫在方欄或雙圈線內,字體結構嚴謹。
如康熙黃地開光琺琅彩花卉紋碗,高6厘米,口徑10.8厘米,足徑4.4厘米。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裏光素無紋飾。外壁黃地開光琺琅彩裝飾。黃釉地上有4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鬆石綠釉為地,彩繪牡丹與菊花。
開光外繪折枝蓮花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紅料彩楷書“康熙禦製”雙行4字款,外圍紅料彩雙方欄。此碗所繪紋飾工整細膩,畫麵色彩鮮豔奪目。
康熙早期的畫琺琅器,胎壁製造厚重,器體較小,主要為一些爐、瓶、盒、盤之類,比較單調。作品用筆飄逸灑脫,但不甚工整,顏色品種也不夠豐富。琺琅施用濃厚,光澤度差,表麵欠平整,且砂眼較多。
琺琅釉的主要的成分是矽酸鹽類。需與不同材質的胎體結合,因此在製作技術上要兼顧釉與胎兩者的理化性質;也就是說,這些釉至少應調配到膨脹係數比胎質的小,同時熔點比胎質的低,才能完整的附著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觀。
如康熙景德鎮窯畫琺琅荷花水丞,高4.6厘米,腹徑4.7厘米。此器為銅胎,斂口墩形水丞。
器內外均施湖藍略透明之釉,部分隱約露胎,器外表繪紅白荷花數枝,荷花邊立有一對鷺鷥,其中一隻昂首回目張望,另一隻則作低頭覓食狀。畫麵疏朗清新而富有變化。色彩雅麗悅目。
水丞鍍金,器底微內凹,光素無紋無款。根據紋飾的風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畫麵的現象,應是康熙早期“不尚尊號”時期的作品。
大約在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前後,廣州和歐洲的畫琺琅器製作匠師先後進入內廷,參與指導和製作包括瓷胎在內的各種胎質的畫琺琅器。
這一時期的畫琺琅器,充分顯示出薄、平、光、豔、雅的畫琺琅器特點。琺琅質地細膩潔淨,塗施均勻,表麵打磨平整光滑,基本無砂眼,色澤豔麗明快,顏色豐富,達10餘種。
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為盛行以黃色琺琅為地,具有濃重的皇家生活色彩。畫麵用筆工致,畫風寫實,有如工筆重彩畫,更具圖案性效果,內容題材以表現富貴吉祥的寫生花卉為主,早期那種飄逸灑脫的用筆方法已銷聲匿跡。
金屬胎琺琅器是一種集金屬製作與琺琅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製品。它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琅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於裝飾的特點。
如康熙畫琺琅十六瓣花式鳳紋盤即為銅胎,盤口折成平台式,白地繪藍色卷草紋,矮立的盤壁,內繪各色草葉紋,外飾各色螭紋,盤心中央渲染紅色圖案花,8隻祥鳳滿布黃地的盤麵;盤背白地,中央書褐色“康熙禦製“雙圓框雙行楷書款,周圍放射出8片卷葉紋,用褐色勾葉形及葉脈,以黃、藍色釉渲染。
器形美觀,釉料色階變化多而光潔,畫麵層次分明猶如琺琅彩瓷,應為康熙晚期畫琺琅技藝發展成熟階段的作品。
該盤器形美觀,釉料色階變化豐富,畫麵層次分明與琺琅彩瓷相同。鳳紋盤的中央渲染一朵圖案花,8隻祥鳳展翅向外盤旋;盤背也自中心向外放射出8片卷葉紋,立壁的內、外也分別滿飾各色草葉及螭紋。線條流暢,使祥鳳充滿動感。
鳳紋盤既是非常精美的陳設器,自然也兼具實用的功能。
康熙琺琅彩瓷和銅胎琺琅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琅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
如康熙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高7.2厘米,口徑15.2厘米,足徑5.7厘米。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
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康熙禦製” 雙行4字印章款
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琅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於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麵,明快豔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禦用器之精美。
藍地者如康熙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4厘米。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禦製”圖章式款。
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其他地色器物也很豐富,如康熙紫紅地琺琅彩纏枝蓮紋瓶,高13.2厘米,口徑4.4厘米,足徑5.4厘米。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平底無釉,裏施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