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國氣象——宋元明清瓷器3(2 / 3)

弘治時期瓷器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釉麵肥腆滋潤,潔白光亮。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弘治時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征。器足底釉麵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弘治官窯瓷器款識大體同於成化,仍以青花楷書6字雙行“大明弘治年製”為主,寫於器底。有少量篆書4字雙行寫款“弘治年製”,多位於器裏心。還有少量紅彩楷書雙行“弘治年製”款及刻款。弘治民窯器的款也較多,但較簡單,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圖三足香爐,表現了弘治時瓷繪的嫻熟技巧,高12.2厘米,口徑19.9厘米,足徑12.4厘米。爐呈筒式,圓口,直腹,平底,下承以三小足。通體青花裝飾,口、足上分別繪回紋與變形蕉葉紋。腹部主題圖案為茅山道士圖。外底施白釉,無款識。

此爐青花略有暈散,從造型和畫風上看,是典型的民窯作品。繪畫題材選取的是西漢的傳說: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江蘇西南部的茅山修煉學道,並為民治病,後得道成仙,三人之間常乘白鶴往來。畫麵中的人物形神兼備,用筆瀟灑,自然景色寫實逼真。

弘治黃釉是明代黃釉燒製中最成功的品種,由於其黃色特別嬌嫩,猶如雞油之色,因此又稱為“嬌黃”或“雞油黃”。

如明弘治黃釉碗,高10.5厘米,口徑23.6厘米,底徑9.6厘米。侈口,圓腹,圈足。除底麵外皆施黃釉,底麵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製”雙圈六字楷書款;釉麵有細微開片。

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釉麵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正德瓷器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正德官窯年號款以青花楷書6字雙行“大明正德年製”和4字雙行“正德年製”為主,其中以後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澤有濃有淡,色淡者顯得灰暗。

另有紅彩書寫的楷書雙行“正德年製”款,色澤深者黑紅,淺者十分豔麗。此時的花盆、爐、洗等彩瓷,多為楷書4字一行刻款位於器口沿下,也有刻於器底的。

民窯器上年號款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富貴佳器”等吉祥款。

如正德青花嬰戲紋碗,高13厘米,口徑22.1厘米,足徑7.5厘米。碗敞口,瘦底,圈足。裏口沿畫青花雙線,外口沿飾青花勾雲紋,碗外壁以嬰戲為主題紋飾,20個嬰兒遊戲於庭園中,姿態各異,空間襯以山石、鬆竹、柳樹、欄廊等。足外牆繪回紋,足內無釉無款識。

此碗的造型色調、釉色、紋飾等方麵均反映出正德青花瓷獨特的風格特征。構圖層次清晰,青花色澤明快,釉質瑩潤。

這一時期的人物繪畫猶有宣德、成化朝之遺風,筆意渾厚和纖細工麗兼而有之。正德官窯青花器處於明中後期的轉變階段,從此碗的造型及紋飾可見其中的轉承。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裝飾。由於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教,所以當時阿拉伯文更為流行,出現在各類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有時內容已不重要,相當一部分文字已無法釋出原意,而隻是作為裝飾紋樣。這種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裝飾是研究明代中葉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融、影響的實物資料。

如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燭台,高24.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13厘米。燭台分上下兩層,上層托盤小而淺,下承以細長的支柱,下層托盤為撇口,折底,盤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體青花裝飾。小托盤外壁繪如意雲頭紋,大托盤外壁繪勾蓮花枝紋,間以菱形紋飾。

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圓形開光,內書阿拉伯文,開光上下繪勾蓮花枝紋及菱形紋。近足底處繪如意雲頭紋。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正德年製”雙行6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正德黃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而嫩,顯得深而老,胎也較厚,是正德官窯的特色。

如明正德黃釉盤,高4.2厘米,口徑20.7厘米,足徑11.9厘米。侈口,圓腹,圈足。除器底外畢施黃釉,底麵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製”雙圈6字楷書款。

嘉靖時期,瓷器的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一般器物釉麵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廓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嘉靖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藍、青金藍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征。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麵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嘉靖官窯年號款全為楷體,有4字雙行和6字雙行,以6字雙行“大明嘉靖年製”為主。也有6字一橫行、6字環行、4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識位置主要位於器底,也有寫於器口沿下邊的,還有寫於器物肩部的。除寫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窯器上的讚頌款、吉祥款較前朝興盛,且開始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鬆柏草堂”、“郭仁堂”等。

嘉靖青花有代表性的是青花三羊紋碗,高10.5厘米,口徑16.3厘米,足徑5.5厘米。是一件嘉靖年間宮廷用瓷器。碗呈仰鍾式,內外均為青花裝飾。碗心繪麒麟,輔以鬆、石、花草。碗內近口沿處繪錦紋。

外壁繪神態各異的三羊,一羊正麵佇立,一羊側麵作行走狀,一羊回首觀望。三羊間襯以鬆、竹、梅及楊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製”6字雙行款,外圍雙圈。此碗所施白釉瑩潤泛青,青花發色濃重豔麗,所用青料當係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繪三羊圖案為吉祥圖案,寓意“三陽開泰”。

“三羊開泰”諧音“三陽開泰”,“三陽開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陽爻開始的,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萬類通,上下交而其誌同。”

隆慶年間,青花色調藍中泛紫,濃重豔麗。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隆慶時期瓷器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製”字。

明隆慶帝在位時間短暫,僅6年,其間又遇洪災,因此官窯產量相對較少。其產品以青花、五彩為主,但造型多樣,富於變化,其中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長方、八方及銀錠式、盤腸式、瓜棱式等,新穎奇特,且製作精細,獨具風格。

如明隆慶青花龍鳳紋盒,高15.3厘米,口徑20.9厘米,足徑19.2厘米。盒扁圓形,盒蓋平頂微隆,子母口,圈足。蓋麵繪青花龍鳳穿枝花紋。

蓋、盒外壁亦繪龍鳳穿枝花紋,蓋、盒口沿繪卷草紋,上下呼應,各組紋飾間以雙弦紋相隔。足內青花雙圈內署“大明隆慶年造”6字款。此盒造型古樸大方,設色濃重豔麗,紋飾繁複,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

萬曆時期瓷器一般質地粗鬆,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藍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采用淺描手法。

萬曆款識以書寫6字雙行“大明萬曆年製”為主,也有6字一行或三行的,還有4字雙行、4字環行、4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的書寫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數在器底,也有在器裏心凹處的、肩部的、口邊的等。

萬曆各類民窯款大為增多,齋堂款如“玄陰堂”、“芝蘭齋”等;吉祥款如“萬福攸同”、“德化長春”、“福壽康寧”等;讚頌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祿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等。

萬曆朝創造了一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蓮花瓣式盤、四吉祥開光花鳥盆、高達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主要造型有花觚,分撇口式、洗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還有帶環耳、獸耳、貼獸紋等。

雕塑類最著名的有青花吹螺人、布袋和尚、八仙、南極仙翁、真武神君、觀音菩薩、文昌帝君、仕女、童子和各種佛像。

如萬曆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高7.6厘米,口徑16.5厘米,足徑7厘米。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體青花裝飾。碗心書寫青花楷體“南無無量壽佛”6字,環以纏枝花紋。外壁一側繪觀音像,渡海觀音居中,足下波浪翻騰。

善財童子合掌相拜,韋馱雙手合十,橫置金剛杵護法。另一側青花楷書經文112字,首句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落款為“皇明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仲冬月吉日精造”。外底素底無釉,無款識。

此碗青花設色清新淡雅,富有層次,人物形象準確生動。最為珍貴的是署有紀年款,萬曆四十四年即1616年。而且此碗開斜削式細砂玉璧底之先河。

在成化彩瓷基礎上,嘉靖、萬曆時期的五彩器又揭開了彩瓷發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鬥彩瓷,色彩鮮豔,畫染風格以疏雅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