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國氣象——宋元明清瓷器3(1 / 3)

瓷國氣象——宋元明清瓷器3

景德鎮一統天下的明代瓷器

我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豔的態勢經由元代過度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麵。

景德鎮瓷器產品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征的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他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洪武時期,景德鎮青花色澤偏於黑、暗,紋飾上改變了元代層次較多,花紋繁滿的風格,趨向清淡、多留空白地。常見器型有玉壺春瓶、盞托、碗、盤口環耳瓶、折沿大盤、大罐、石榴尊等。

如青花花卉紋執壺,高27.8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11.7厘米。壺撇口,細長頸,斜肩,豐腹,下部飽滿,圈足。

一側置長流,流與頸間連以橫片。另一側置曲柄,連於頸、腹之間。通體青花裝飾,口沿下飾回紋,頸部自上而下依次為蕉葉紋、回紋、纏枝靈芝紋、如意雲頭紋各一周,腹部繪菊花紋和山茶花紋,近足處繪蓮瓣紋,流及柄均繪纏枝花卉紋。

壺附蓋,蓋麵繪纏枝花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此器造型優美,紋飾布局繁密,描繪細致,所用菊花和山茶為當時流行的紋飾,是洪武時期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這時期的釉裏紅瓷呈色不是很鮮豔,絕大多數泛灰色,紋飾多為雙層瓣的纏枝扁菊花、牡丹、雲龍、鬆竹梅、海水、蓮花瓣四季花卉等。

如明洪武釉裏紅纏枝牡丹紋執壺,高32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11厘米。壺唇口,細頸,斜肩,碩腹,圈足。壺身作玉壺春瓶式,壺體一側置彎曲細長的壺流,並以一雲板形飾件與壺身相連,另一側置曲柄,連接於頸腹之間,柄上端置一小係。

壺通體繪釉裏紅紋飾,唇口繪回紋一周,頸部分層繪焦葉紋、回紋、纏枝靈芝紋各一周,腹部滿繪纏枝牡丹紋,壺流亦滿飾纏枝花卉,壺柄繪有纏枝梔子花等紋飾,近足處為一周變形蓮瓣紋,足外牆繪卷草紋。足內滿施白釉,無款。

此壺造型優美,紋飾線條流暢,一氣嗬成。在裝飾風格上一改元代紋飾繁密的特點,布局漸趨疏朗,采用分層裝飾的手法,繪畫粗獷而不失工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明永樂時期,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永樂瓷器的造型清秀、圓潤、靈巧,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釉麵肥厚,瑩潤平淨,無橘皮紋。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和蝦青色。

永樂時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並且從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永樂年製”4字。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製的帝王年號款,“永樂年製”4字為篆書,4字雙豎行,印、刻寫或書寫於器裏心。

青花器為用青花書寫;白釉器、青白釉器多為印款;紅釉、青釉器多為刻款。永樂年號款無論刻、印、寫,“永樂年製”4個篆體字的字體均較小。

永樂時民窯器上的吉祥款仍較多,有福、祿、壽、辰等,字體由洪武時的草書為主,發展到隸、草、行三種寫款皆有。另外,永樂朝也有少量的圖把款。

某些特殊器型可視為始於或盛行於永樂朝,如瓢形扁壺、抱月瓶、大天球瓶、單麵扁壺、雙係蓋罐、花澆、壓子杯、尖底蓮子碗等。

如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花澆,高14.7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4厘米。花澆直口,直頸,溜肩,碩腹,足內凹,一側以螭龍為柄,柄兩端各有一頭,一銜於外口,一作柄尾。

通體繪青花紋飾,口部邊沿繪纏枝蓮紋,頸部繪海水江崖及花瓣紋各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紋,近足處繪變形如意頭紋一周。

此花澆青花色澤濃豔,有黑色結晶斑。其造型風格係仿西亞黃銅壺器物。

永樂為明代瓷器的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淨,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豔,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瓷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宣德青花釉麵特點為橘皮紋,青花器釉麵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麵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麵均很細潤。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宣德瓷器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凶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

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6字楷書款,亦有4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采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

青花暗花雙鳳穿花紋盤為宣德青花禦瓷的卓越代表,其選料、製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為宣德一朝新出樣式,造型端莊美觀,線條轉折流暢生動,釉汁凝潤泛青,胎骨堅致細薄。

口沿繪卷草紋一周,盤心裝飾升降相對的穿花雙鳳紋,外壁亦繪飾前後對稱的穿花雙鳳紋。雙鳳形態一致,皆為鳥首雙尾,對稱分布,展翅穿梭於纏枝番蓮之中,風姿婉約,頗見飄逸之態。

青花暗花雙鳳穿花紋盤布局密而不亂,畫工精湛,細膩的筆觸下展現番蓮舒展之妍美,為雙鳳增添動感,青花之濃淡深淺各具意態,筆墨意趣盡在眼前,氣韻隨筆而生,平添一份蒼雅之美。

更為精絕之處是,內壁留空處暗刻穿花雙鳳紋與外壁相對應,如此複雜之工藝正是體現皇權的獨尊,彰顯宮廷藝術之華貴,可謂巧奪天工。

底心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製”6字款,其風骨雋秀,筆意清新,端莊內蘊稚拙,莫不合乎晉唐小楷渾厚樸拙之法度。

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藍釉又稱“雪花藍”或“灑藍”,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

如宣德黃釉青花梔子花果紋盤,為明代宮廷獨具特色的品類,於宣德時期所創燒,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其紋飾構圖前後相近,唯見青花與黃釉色澤區別明顯,繪畫技法亦各具特點。

此件即為正德官窯佳作。其造型周正規整,胎質堅致厚重,盤心繪折枝梔子花,內壁繪葡萄、荷花、石榴、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繪纏枝茶花。畫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豔麗,青花渲染細膩,黃釉豐腴厚潤,上下兩色映襯,更見素雅高貴。

成化時期的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此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得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隻用平塗,隻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隻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藍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成化瓷器釉麵,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6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製”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

除6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製”4字雙行楷書款。但無論官民窯產品,均無“成化年造”、“成化年製”4字款。

成化官窯器還有一種罐,款字隻有一個“天”字,人稱天字款罐。這種一個字的官窯器為成化獨有,天字也極其有特色,字體極其肥胖

成化青花纏枝花紋背壺,通高54厘米,口徑6.5厘米。壺小口,兩環耳,器身圓形如龜狀。壺背麵素胎,中心凹入一圈。壺正麵隆起。釉色青白光潔,青花濃翠,深入胎骨,有鐵鏽斑點。

正麵中心隆起部繪八角錦紋,以海水江崖為地,中心四周為纏枝蓮,外環以海水江崖。壺頸凸起弦紋一道,上下繪纏枝花及海水江崖一周。

壺蓋圓頂。蓋麵繪四株折枝花,葉蔓清秀,運筆流暢,花大而葉小,葉紋為纖細齒狀。此壺紋飾精美,式樣別致,是當時受西亞金屬器皿的影響而燒製的新器型

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如成化鬥彩雞缸杯,高3.4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3厘米。是在直徑約8厘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

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麵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麵形象生動,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