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尼雅遺址發現的東漢“萬年如意錦”,使用絳、白、絳紫、淡藍、渥綠色,通幅分成12個色條,就是漢代典型的經錦。
緯錦是用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緯線同一組經線交織而成。經線有交織經和夾經,用織物正麵的緯浮點顯花。比如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斯塔那發現的唐代錦襪,在大紅色地上起各種禽鳥花朵和行雲的圖案,就屬於這一種錦。
經錦和緯錦具有不同的織造效果。經錦的緯密比較低,隻用一把梭子,生產效率比較高。緯錦織造比較費時,但可以使用兩把以上的梭子,容易變換色彩,色彩豐富。這兩種錦在我國出現的時間都比較早。
從殷商時期開始,桑樹的種植麵積和養蠶區域漸漸擴大,絲綢的生產也逐步發展、繁榮。因為有了絲綢,中華大地絲衣飄飄,霓裳豔影,日益流光溢彩,我國的廣袤國土始被稱為錦繡河山。
至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至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我國對外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至空前繁榮的地步。
[旁注]
河姆渡文化 發現於我國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金吾廟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
仰韶文化 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續了2000多年的時間,我國曆史上的傳說時代,史書記載的炎帝、黃帝等著名部族的外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從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廣泛,曆史悠久,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我國黃河流域華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史記》 由西漢時期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
戰國 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文化曆史典故。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鐫刻的文字,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刺繡 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我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曆史。是指用針線在織物上繡製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閱讀鏈接]
在古代,絲綢就是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我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製技術在當時是一種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隻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使絲綢文化不斷地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我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