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紐帶——陸上絲綢之路1(1 / 3)

商貿紐帶——陸上絲綢之路1

絲綢在我國史前文明時期就已經產生,可謂曆史悠久。絲綢一問世便受至人們的喜愛,直至今天,絲綢仍然是最美麗、最環保的衣料之一。我們的祖先以絲綢為紐帶,開啟了對外開放之路,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辟,打開了我國和西方交流的大門,從此我國燦爛文明的光芒就照亮著西方友好的鄰邦,而西方的文明成果也被我國廣泛吸收。

中外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為人類文明開辟了一條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因此,絲綢之路作為一條文明之路、友誼之路,就如一條閃閃發光的紅絲帶,永遠飄揚在人類精神文明的天空。

古代絲綢業興起與發展

絲綢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發明之一,它與我國古代文明中的四大發明一樣,都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但是它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程度以及流傳之久遠,卻又為四大發明所不及。

在我國文明史的第一頁,既有蠶、絲,又有練、染,而在我國史前傳說中,早就有了黃帝妻子發明養蠶的故事。

傳說養蠶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的。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裏喝水,樹上有野蠶繭落下掉入了水碗,她用樹枝挑撈時掛出了蠶絲,而且連綿不斷,越抽越長。嫘祖受至啟發,就用它來紡線織衣,並開始馴育野蠶。

另外有傳說,黃帝打敗了蚩尤後,“蠶神”親自將她吐的絲奉獻出來以示敬意。黃帝命人將絲織成了絹,以絹縫衣,穿著異常舒服。黃帝之妻嫘祖便去尋找能吐絲的蠶種,采桑飼蠶。采桑養蠶與製絲織綢,便成了我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基本勞作手段。

嫘祖被後世祀為先蠶,黃帝為織絲的機神。曆朝曆代都有王後嬪妃祭先蠶的儀式。

在江蘇蘇州盛澤鎮,有一座建於1827年的先蠶祠,是僅存的一座祭祀蠶桑文化的祠廟。這也說明,至少在清代晚期,我國都還仍然有祭祀先蠶祠的遺風。

另外,在我國的很多養蠶區,也都能看到一些跟先蠶祠近似的蠶神廟,也供奉著“先蠶”嫘祖。比如在蘇州的祥符寺巷有一座嫘祖廟,是蘇州絲織業祭奠祖師軒轅黃帝的地方。

我國古代留下的大量遺物表明,古人對養蠶、植桑非常重視。從殷墟中的大量甲骨文中,發現了很多有關蠶、桑、絲、帛等方麵的象形文字。

此外,從甲骨文中還可看到,當時已設有專門管理蠶事的官職,即女蠶,因此,養蠶在社會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當時,官府請群眾中精通養蠶技術的人介紹經驗,並給予黃金和免除兵役的獎勵。

其實,蠶繭的利用以及家蠶的養殖和絲綢的生產,從全國各地發現的古代實物來看,早在距今大約10000年前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一處遺址中,發現了一顆被割掉了一半的絲質繭殼,雖然已經部分腐蝕,但仍有光澤,而且繭殼的切割麵極為平直,其時代距今約6000年左右。

據研究,古人切割蠶繭的目的可能是要吃裏麵的蠶蛹。所以,推測這時的蠶繭尚未被人們認識到可以抽絲織衣。

而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一個盅形雕器。在這件文物上刻有4條蠶紋,仿佛4條蠶還在向前蜿蜒爬行,頭部和身軀上的橫節紋也非常清晰,這應是一種野蠶。

另外,浙江吳興的錢山漾遺址有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炭化的絹片,經測定距今約四4700多年,這是發現的我國南方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

這塊絹片呈黃褐色,為家蠶絲織成,采用平紋織法,經緯線均由20根單蠶絲並合成一股絲線,交織而成。經緯密度為經密每厘米52根,緯密每厘米45根。據此推斷,當時可能已有原始的織機。

而在河南省滎陽縣青台村一處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絲織品,除平紋織物外,還有淺絳色羅,組織稀疏,這是北方最早的蠶絲。

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存有大量陶質、石質的紡輪和紡錘等工具。如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北省磁山遺址、公元前4000餘年的浙江省河姆渡遺址,以及陝西省西安距今五六千年之間的半坡遺址和公元前6000多年的臨潼薑寨遺址等,都有刻紋的紡輪出現,有的呈扁圓形,有的呈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