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曾在這裏的山頂設置信炮台,由八旗軍駐守,居高臨下,俯瞰全城,一旦有危機出現,便可立即發出警報信號。
每到陽春三月“瓊島春陰”鬱鬱蔥蔥,白塔、疊石、景亭參差錯落,遙相呼應,連翹、碧桃、丁香次第開放,五顏六色的山野花綻放歡顏,風景如畫,令人陶醉。
此時的“瓊島春陰”正是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的生動寫照。春花爛漫的瓊華島春景已經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一道獨特的季節景觀。
史書記載每年天子諸侯都要親自耕作,後妃則要植桑養蠶,是為了表達對先農、先蠶神的崇敬之情。祭祀先蠶尤其成為皇後主持的國家祭祀大典。
到了溫熱的夏季,北海種植大麵積的荷花,北海種植荷花曆史可追溯到元代,荷花品種繁多。在金風送爽秋季在北海可以賞菊,爭相競開菊花,讓人目不暇接。
進入寒冷的冬季,就進入了冬季的祈福活動。祈福在曆史上由來以久,遍及全國的風俗活動,主要形式為在新春來臨之際鳴鍾,以求幸福降臨。在清代,皇室則將祈福盛典固定要在北海闡福寺舉行。
據史料記載,自1752年的清朝乾隆皇帝開始,每年的農曆臘月初一至十五,清皇室都要在北海闡福寺舉行盛大的祈福盛典,以求蒼天賜福,國泰民安。
闡福寺位於北海公園的北岸,原是明代太素殿北麵的一座行宮,是皇室成員避暑的地方。乾隆初年做過先蠶壇的蠶館,1745年,其生母孝聖太後下令改為喇嘛寺廟,賜名“闡福寺”。
寺內前院有天王殿,左右鍾鼓樓。中院有大佛殿,殿前有兩座石碑,東麵碑刻高宗弘曆草書頌闡福寺大佛詩,西麵碑刻滿漢文闡福寺碑文。
大佛殿的形製仿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殿,殿內供奉一尊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佛。闡福寺後院為真實般若殿。
據清皇室檔案記,每年農曆臘月初一至十五,清皇室在北海禦苑舉行祈福盛典時,乾隆帝弘曆還要親自禦駕闡福寺主持“書福”盛典。其內容包括祈福、書福、送福和迎福4個步驟。
農曆臘月初一的清晨,乾隆帝禦駕至闡福寺大佛殿拈香拜佛,為孝聖皇太後祝壽祈福,這叫“祈福”。然後至後殿,用“造福蒼生”的大毛筆,在二尺見方的雲龍大紅朱箋紙上書寫一個大大的“福”字,這叫“書福”。
並將這個“福”字保存在大殿內,叫做“留福”。寓意闡福寺內的大佛已經把福氣降給普天下的百姓,稱之為“第一大福”。
隨後,乾隆帝出闡福寺至澄觀堂,在室內書寫第二個大“福”字,並將這個“福”字帶回皇宮,鑲裱在鏡框內,懸掛在養心殿的牆上。
從這天起,乾隆帝每天到重華宮漱芳齋,在1尺4寸見方的大紅朱箋紙上反複書寫“福”字,一直寫到臘月二十五止。
乾隆帝將這些“福”字賞給王公大臣,作為新年禮物,這叫“賜福”。
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清晨,乾隆帝禦駕至闡福寺大佛殿拈香拜佛後,到後殿取出上年臘月初一寫的那個“福”字,這叫“迎福”。
回到宮內,將迎來的“福”字懸掛於建福宮內,叫“受福”。然後再寫一個“福”字懸掛於乾清宮內,至此典禮完畢。
從乾隆時期始,代代清帝都會照例舉行祈福典禮,闡福寺也就成為清代皇帝祈求上天賜福的地方了。到清代末年,皇帝不再親駕闡福寺舉行祈福活動,而隻派遣太監到此拈香祈福。
[旁注]
金章宗 (1168年~1208年),完顏璟,小字麻達葛,世宗完顏雍孫,完顏允恭子,世宗病死後繼位。章宗統治前期,金朝國力強盛,後期由盛轉衰。在位19年,病死,終年41歲,葬於道陵。
石碑 把功績刻寫在石土上,以便能夠留傳後世的一種豎型石刻,一般作為紀念物和標記,文字是石碑的主要部分。石碑上有螭首,下有龜趺,意在垂之久遠。
故宮 舊稱紫禁城。於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麵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麵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農曆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稱為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
臘月 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都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喇嘛 藏語意為“和尚”。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在我國的內蒙古、青海、西藏等處,皆稱僧為喇嘛,意思是上師。上師意為“善知識”。善知識的意思有兩種,一是外善知識,一是內善知識。
正月 我國農曆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正月。 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
[閱讀鏈接]
舊時傳說在瓊島白塔的下麵有一口海眼,用文殊菩薩的佛身才能鎮住,以絕水患。
白塔後曾經立過五根號杆,俗稱五虎號杆,是為防變而設。當時根據五行家的說法,按金、木、水、火、土造出藍、黃、紅、白、黑五色龍旗。
用藍色旗代表東方,白色旗代表西方,紅色旗代表南方,黑色旗代表北方。若東直門告急,東直門、朝陽門號杆升藍色龍旗,白塔山號杆便隨之掛起同色龍旗。晚上看不見旗色時,就掛藍色燈籠,城內八旗見到信號,就結集隊伍,東向迎敵。
城內有變或敵人破城,就掛黃旗或黃燈。在掛旗或懸燈的同時,還要放21響信炮報警,為此,在白塔山山坡專置一信炮台,清時設信炮總管一員,五品官,八旗各一專司監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