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醮整個慶典活動規模很大,形式非常隆重。
除此以外還有出遊,出遊是湄洲全境祈求媽祖平安的一種活動儀式。目的是請媽祖巡遊全境,掃蕩妖魔,庇護黎民平安順利。
這種出遊,不一定每年都舉行,出遊的日子也不是固定的。在出遊前,人們會在媽祖神像前問卜祈安,就是通過占卜詢問媽祖是在祖廟舉行祈安法事,還是出遊。
若是“卜杯”,也就是占卜,媽祖表示同意,就在祖廟做祈安法事,演戲等。如“卜杯”不同意,便決定出遊。
此時,全鄉耆老集中祖廟決定出遊主持人,再“卜杯”確定出遊的月份,然後擇日推算出遊具體日期。
出遊的那一天,湄洲全境15個宮的媽祖同祖廟的媽祖全部抬出去巡遊並規定到下山宮駐駕一天。諸宮媽祖東西兩行排列,媽祖則排在東邊首席。出遊後,再“卜杯”決定媽祖回駕祖廟的時辰。
媽祖聖駕回鑾,要先是五駕和中軍,繼為媽祖,後為各宮媽祖相隨。下山宮的媽祖排在最後,因為它是媽祖駐駕時的宮廟主人。
分神,則是指外地媽祖執事人員到湄洲祖廟請香儀式,故稱“分神”或叫“分靈”。通常是外地媽祖廟有慶賀活動或節日時,虔誠的信徒便不論遠近,專程來到湄洲祖廟,敬請媽祖駕臨該地媽祖宮觀賞和賜福。
事後,香火會留在這個地方不再送回。以後如有活動,還會再次進行請香儀式。所以,分神一事,在湄洲祖廟多則一日數十起,尤其是每年三月廿三媽祖生日請香的人非常多。
此外,關於媽祖的祭祀活動還有媽祖元宵和農曆八月十五的慶賀中軍生日。元宵節祭祀媽祖時,家家戶戶都會備好“水族朝聖”貢品,或真或仿,擺成“宴桌”。
媽祖元宵日是在元月初十。這個節日主要是人們敬請媽祖慶賞元宵。由於湄洲除祖廟外,在福建全境還有15座媽祖宮奉祀媽祖,所以慶賞元宵的活動,是從元月初八始至十八止。
各媽祖廟的媽祖神像先後抬來祖廟上香。各媽祖宮隨從的儀仗隊有大旗、大燈和大鼓,還有放銃炮。由各宮福首主持進香,祖廟請道士做醮。供品由平時祈求、許願的信徒提供答謝祭祀,還演奏鼓吹八樂等。
按慣例,元宵活動先由山尾宮抬媽祖神像到祖廟慶元宵,然後出巡慶賀元宵。有“擺棕轎”、“耍刀轎”等,場麵壯觀和熱鬧非凡的文娛表演以及媽祖出宮、回宮活動。
關於中軍生日,因為中軍是媽祖屬下,所以慶賀隻在中軍殿內舉行。
關於在祭祀過程中的貢品,也有很多種類。在民間供奉媽祖的主要群體是漁民和船工,所以在媽祖的祭祀活動中,大多都用海產品供奉媽祖,這成為了漁民的一大特色。
他們用一些罕見的大蛤殼、海螺殼,大龍蝦殼等作為供品獻上。有時,在大小節日慶典,漁民們還用麵粉蒸製各種象征水族或其他神獸的供品。
除了這些,在許多宮廟中還藏著為數眾多的船模,這是航海者和船工們奉獻給媽祖的供品。代表著漁民們祈求媽祖保佑出航平安,有時也是征詢媽祖神靈的意願,然後動工造船。
媽祖的供品中,往往還有形式多樣的繡花鞋,名為“媽祖鞋”,表示向媽祖求子。
在媽祖廟中,除了貢品外,神龕、供桌、燭台、香爐、鍾磬、鼓號和其他祭器,也都具有深厚的媽祖信仰文化。
關於祭器,如盤龍燭台,果盒、饌盒等也都是漆金木刻的珍品。莆田地區的漆金木刻工藝,普遍用於這一帶媽祖廟的神龕。供桌的製作,不僅雕工精細,構思奇巧,且金光閃爍,令人世間炫目。
在這些宮廟中,媽祖神像的裝飾也極為華麗,有精鏤細雕的銀冠、銅冠、絢麗多彩的龍袍、霞帔、珠靴及朝珠、玉圭等。
關於儀仗,在媽祖信仰的民俗文物中,數量最多而且品種最豐富的就是媽祖出遊時所用的全套儀仗器物。
其中有刺繡人物、花卉和龍虎圖案的清道旗,龍頭杖、“天上聖母”銜牌,還有“肅靜”“回避”牌等。此外,還有大小燈籠、火銃及其他器物。
每當媽祖出巡或謁祖進香,所有這些儀仗器物會由打扮成侍神、中軍、文曹、武判或隨人等各色人物,按一定的順序相間排列,前呼後擁地隨媽祖出巡。因此每次媽祖出巡,也都是媽祖民俗文物的大展示。
[旁注]
祭祀 是我國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祭祀的時候會請道士吹打念經,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
春節 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我國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多加以珠寶裝飾。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
道士 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禮儀,自覺自願地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過那種被俗世視為清苦寂寞而他們卻視為神聖超凡的宗教生活,也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播者,以各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傳教,為其宗教信仰盡職盡力。
開光 作為一種宗教儀式,最初來自道教,為道教儀式之一。它的目的通過儀式接引靈性和仙氣幫助請寶人。功德高的人給寶物開光可以幫助人更優先、更快的引來靈性和仙氣。故而開光是神像被供奉後,必不可少的儀式。
跳加官 舊時戲曲重大演出的開場儀式,自唐朝以來就被廣為流傳。所扮人物為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它以原始文化為基礎,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並加入了陰陽五行、法術、巫術和各種崇拜思想,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舞蹈的活化石。
擇日 古代人無論婚喪嫁娶,還是安床架灶或出行祭祀等,都非常重視日子的選擇,認為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在老式掛曆或老黃曆上,往往都寫滿了各種擇日信息。
鼓 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相傳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後來在樂隊、狩獵和征戰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
元宵 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又稱 “上元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祭器 祭祀時所陳設的各種器具。在周朝的時候祭祀有六器,就是壁、琮、珪、璋、琥和璜。人們憑借這些專門的法器和道具,再通過一定的儀式與上天溝通。同時,也借助祭器營造莊嚴肅穆的氣氛。青銅器就是最重要的法器和道具之一。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是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製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在宗教文化當中,玉圭也作為神仙的法器出現。
[閱讀鏈接]
在天後誕辰的時候,水族會集結到海邊,傳說是為了感謝媽祖。東海曆來水怪眾多,時常興風作浪,破船沉舟,過往漁民商旅,深受其害。
媽祖自16歲起就經常飛巡於海上,遊於礁嶼之間,降妖伏魔,除掉了不少水怪。一日,媽祖與當地官員巡行海上,命駐舟中流,隻見四海龍王率領水族駢集,畢恭畢敬,向媽祖請罪問安。
媽祖赦免了它們的罪,囑咐它們以後要庇護漁商百姓,不得興風作浪。四海龍王率水族齊齊謝恩,然後退潮。後來每當媽祖誕辰的時候,龍王都會率領水族來為媽祖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