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龍宮——湄洲媽祖廟1(3 / 3)

默娘於是告別姐姐們,直上山峰的最高處。傳說她到了山頂,忽見山頂濃雲四合,一道白氣衝上天空。

人們仿佛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響徹雲天,隻見默娘乘著長風、駕著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她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將默娘圍了起來,她就不見了。

家人們這才知道,默娘飛升成仙了。默娘升天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湄洲島建廟祭祀她,這廟宇就是最早的媽祖廟。

據有關文獻禮記載,當時的媽祖廟僅僅是一個用幾根椽木搭建的小廟。但是,來媽祖廟燒香祭祀和祈求出海平安的人依然很多。

默娘升天後,關於她的傳說從未間斷過,相傳每次出海的漁民遇到海難,都會看到默娘顯現幫助他們,因此,人們十分感激默娘,都前來祭祀她。

[旁注]

巡檢 官名巡檢使的簡稱,開始於五代。宋時在沿邊、沿江、沿海都設置有巡檢一職,主要負責訓練甲兵和巡邏州邑。在沿海主要負責保護漁民出海時的安全,並要隨漁船一起出海。

觀音菩薩 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又稱觀世音。

穩婆 舊時民間給產婦接生為業的人。因曆史時期和南北地域及民族文化的不同,有“隱婆”、“產婆”、“收生婆”、“接生婆”及“老娘婆”等多種稱呼,屬江湖“三姑六婆”之列。

私塾 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並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符 又稱神符或天符。通常用竹板或金屬製成,上麵刻著文字,剖分為兩半,是法力的象征,具有絕對服從的意義。道教認為,神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可以頒布道符賜予某人,得到道符的人便有權利召劾鬼神和鎮壓精怪。因此,佩帶道符的法師具有崇高不可抗拒的法力。

仙班 指居於天上仙人的行列,也是仙人的統稱。在道教文化中,認為任何生靈都可以通過修煉成仙,方士們將其稱之為“位列仙班”。

縣令 我國古代一種官名,起於戰國。戰國時三晉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後,並諸小鄉為縣,設置令及職責。縣令本來直隸於國君,在戰國末年,郡縣兩級製形成後,縣就屬於郡了,縣令就成為郡守的下屬了。

法力 在道教中認為是施展法術的力量源泉,可以通過修煉獲得。隨著修煉時間的增加,法力也會增加。另外,神仙所使用的特殊力量也稱為法力。

重陽節 為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民間在這天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另外,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海神媽祖的升天日。

絲竹管弦 “絲”與“竹”是周代“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弦樂器,竹則指的是竹製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竹製吹奏樂器與弦樂器合奏,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優美抒情、輕快活潑的情趣。絲竹也稱管弦,作為一種演出形式,自魏晉以來就有絲竹樂隊的組合形式和絲竹樂。

[閱讀鏈接]

又有傳說,媽祖原是觀音菩薩身邊的一個龍女。她看見東海四處都有海妖興風作浪,漁民們深受其害,便祈求觀世音讓她下凡為民除害。

觀音菩薩見龍女有這樣慈善之心,就點頭答應了,隻說了一句:“二八為期,去吧!”於是龍女便下凡投胎在湄洲林家了。

在古代,二八就是十六的意思。在默娘16歲時,她想起觀音菩薩給她的期限已到,她便十分苦惱,因為她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後來一位道士對她說:“二八為期,可做二解,一解為十六,二解即把二八拆開來念,不就是二十八嗎?”

默娘聽了便安心地留了下來,繼續為鄉親們除惡驅邪,直到她28歲才告別親人,並羽化升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