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分類 2.(1 / 1)

動植物分類 2.

《釋蟲》所包含的80多種動物名稱中,絕大多數是節肢動物。其餘是軟體動物。

比如蟬類,《釋蟲》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動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示它們同屬一類。這些不同種類的蟬,在現代分類學上屬同翅目蟬科。

又如甲蟲類,《釋蟲》中說:“蛣蜣,蜣蜋。蠍,蛣。蠰,齧桑。諸慮,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輿父,守瓜。”把這些名稱排列在一起,顯然是認為它們同屬一類。

蛣蜣就是現在的蜣螂,屬鞘翅目金龜子科。蠍又名蛣,是一種甲蟲的幼蟲。蠰一名齧桑,可能是現在的齧桑,屬鞘翅目天牛科。

諸慮和齧桑同類,是甲蟲的一種。蜉蝣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的一種,名叫雙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當是現在的金龜子,屬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蟲一類的昆蟲,屬鞘翅目金花蟲科。

古人把這些甲蟲排列在一起,列為一類,可知他們已經有甲蟲類的概念。甲蟲在現在分類學上是鞘翅目的總稱。

《釋魚》所列舉的動物名稱有70多種,種類比較複雜,其中以魚類為主,其次是兩棲類、爬行類、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

如果按照《爾雅》中“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的概念,把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歸入蟲類,那麼《釋魚》所包含的動物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也就是所謂冷血動物。

《釋鳥》列舉的動物大約90多種,除蝙蝠、鼯鼠應列入獸類外,其餘都屬鳥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鳥類。

《釋獸》列舉的動物名稱大約有60多種,都屬獸類,和現代分類學上的獸類同義。

在《釋獸》、《釋畜》篇中,有“寓屬”、“鼠屬”、“齸屬”、“須屬”、“馬屬”、“牛屬”、“羊屬”、“狗屬”、“豕屬”、“雞屬”等名稱。從各屬所包含的內容來看,這裏的“屬”,和現代分類學上“屬”的定義不盡相同。

比如,“馬屬”所包含的動物有馬、野馬,也有

等良馬,還有按毛色變異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的馬達40種之多,大抵是家馬和野馬兩類,相當於現代分類上的馬科。

再如,“鼠屬”所包含的動物有10多種,大多屬現代分類上的齧齒目。其他如“雞屬”,基本上和現代分類學上的雉科同義。

《爾雅》中的動植物名稱,在排列上是略有順序的,從它的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古代比較精細的分類認識。

古人在蟲、魚、鳥、獸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動物概括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動物分類認識的又一發展。

根據和《考工記》差不多同時期的《周禮·地官》、《管子·幼官篇》、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和漢初的《淮南子·時則訓》中的有關記載,大獸所包含的5類動物不是別的,而是羽、毛、鱗、介、裸。

羽,這類動物的形態特征是“體被羽毛”。《考工記》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張開,眼睛細小,頸項長,身體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屬”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鳥類。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類的動物稱為毛獸,也是因為它們“軀體被毛”的緣故。這類動物實際上是傳統分類認識中的獸類。

鱗、介兩類是從古老的傳統分類的魚類中分化而來的。鱗,是因它“體被鱗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魚類和爬行類。《考工記》認為小頭而長身,團起身體而顯得肥大,這正是“鱗”的形象描述。

介,是傳統分類認識中魚類的另一部分,就是龜鱉類。這類動物的軀體包裹在骨甲裏麵,古人稱它為“介獸”。

至於裸屬,根據大量事實證實,指的是人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人科動物。在古人看來,人的體外沒有羽、毛、鱗、介等附屬物,所以稱為“裸”,意思是裸體的,就是人。

上述5類動物在現代分類學上都同屬脊椎動物,因此“大獸”的含義自然也和現代分類學上的“脊椎動物”一詞同義。

小蟲之屬,是以動物的外部形態結構、行動方式以及發聲部位來區分的。

據《考工記》記載:骨長在外的,骨長在內的,倒行的,側行的,連貫而行的,紆曲而行的,用脖子發聲的,用嘴發聲的,用翅膀發聲的,用腿部發聲的,用胸部發聲的,這些都是小蟲類。

小蟲之屬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蟲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無脊椎動物。比如,體外有貝殼的軟體動物,以兩翅摩擦成聲的昆蟲等。這是我國古代傳統分類認識的一次飛躍。

綜上所述,我國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有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區分,又把動物分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生物學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