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光學 2.

對大氣光現象的觀測

對於大氣光現象的觀測,是我國古代光學最有成就的領域之一,有任務明確、組織嚴密的官方觀測機構,積累了太陽的10種不同光氣等大量天象資料。

古代對視差與蒙氣差、虹、海市蜃樓等太陽的光氣現象多有研究,其中不乏有價值的光學史資料。

孔子到東方遊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其中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

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聽了兩個小孩的話,一時也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著名的“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是戰國時期列禦寇所作《列子》

中的一篇文章。此書多取材於周秦時期的事實,所以我們可以相信這個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之前。其實,“兩小兒”提出了一個複雜的光學問題,它涉及光的折射、吸收、消光、視差以及一些生理上、心理上的問題。

對於“小兒辯日”問題,從西漢時期開始就有人進行研究,很多人都發表過意見。其中說得最全麵的大概算是晉代的文獻學家束晳,他很明確地提出:視距離的變化與視像變化,都是由於“人目之惑”,“物有惑心”與“形有亂目”。

應當說,這不但已經相當圓滿地解決了“小兒辯日”的問題,而且在大氣光學中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光學上的一項成就。

對於這個問題,後來也還有不少議論,其中後秦精通天文術數的

薑岌又有新的創見,他用“地有遊氣以厭日光”去解釋晨昏的太陽色紅,中午的太陽色白。這實質上是一種大氣吸收與消光現象。

後來還有人提出“濁氛”、“煙氣”、“塵氛”等詞,都是指空氣中懸浮著的水氣、塵埃等微粒所構成的一種霧霾,認為這些是太陽顏色變紅的原因。

除了對視差的研究,古人對虹格外關注。我國在殷代甲骨文裏就把“虹”字形象地寫成了彎彎的杠的樣子。在周代的上半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有了這樣一條經驗:早晨太陽升起時,如西方出現了彩虹,天就要下雨了。

《詩經·蝃蝀》記載:“蝃蝀在東,莫之敢指。”“朝隮於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說,一條彩虹出東方,沒人膽敢將它指。朝虹出現在西方,整個早晨都是蒙蒙雨。

戰國時期的《楚辭》,記載虹的顏色為“五色”。東漢文學家蔡

邕在《月令章句》一書中,也說到虹的生成條件及其位置規律。

他說:虹是生成於和太陽相對方向的雲氣之中,沒有雲就不會見到虹,但陰沉天氣也不會形成虹。這些說法,盡管是十分表麵的,但基本上是正確的。

先秦時期,還有人企圖以當時的陰陽哲學理論去解釋虹的生成。

《莊子》說道:“陽炙陰為虹。”在陰陽理論裏,太陽屬陽,水屬陰,把陽光照射水滴,說是“陽炙陰”,是能夠自圓其說的。當然,這並沒有說到色散的本質上來。不過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待科學問題具有獨特的思想方法。

至唐代,人們對於虹的認識就大大前進了一步。當時已經知道虹是太陽光照射雨滴而生成的。

唐代學者孔穎達寫的《禮記注疏》中,在《月令》“虹始見”條 目下就記載:“若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這裏已粗略地揭示出虹的成因。

孔穎達的說法跟現代嚴密而完整的解釋相比,尚有較大的距離。但在1300多年前就能提出這樣的解釋,實在是足以自豪的。

還應特別提到的是,我們祖先非但最早對虹的成因做出了解釋,而且創造過一個“人造虹”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