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他的文章鋪天蓋地,幾乎席卷所有與東方學有關的雜誌。直到1912年斯坦因《中國沙漠中的廢墟》發表後,這些攻擊的言論才銷聲匿跡,因為斯坦因明確地說隻購買了書庫中的一小部分。
張元濟抵達巴黎,正是伯希和四麵受敵的時候,他沒有心思考慮出版事宜。張元濟又找中國駐法公使館,經過官方交涉,獲準特別參觀。伯希和親自打開一道道鐵門,進入光線暗淡、堆滿裝文書箱子的密室。張元濟隻能看到被取出來的卷子,窺一斑而知全豹,他立刻感覺到敦煌文書的崇高價值。伯希和站在旁邊監視,並且不斷催促。他隻好匆匆瀏覽一陣就惆悵地離開密室。隨後,他還會見正在整理斯坦因藏品的沙畹。在他介紹下,到倫敦與斯坦因協商。斯坦因答應四部書可以影印,然而,這是口頭承諾,一年後,斯坦因去印度籌劃下一次探險,影印出版敦煌文書的願望就落空了。
辛亥革命爆發,羅振玉的出版計劃無從實現,就寫信給伯希和索求敦煌卷子照片。那時,針對伯希和的惡毒運動接近尾聲,而且他對中國學者“以德抱怨”的君子作風很感動,陸續提供照片。1913年,羅振玉把伯希和斷斷續續寄給的18種敦煌文獻照片整理後,印行在日本的第一部敦煌學著作《鳴沙石室佚書》。後來,羅振玉和王國維從張元濟處得知沙畹正在對斯坦因所獲敦煌、新疆等地的漢簡進行研究,立即聯係。冬天,沙畹將手頭的稿本寄來,兩人分工協作,把敦煌、羅布泊、尼雅一帶發掘的漢晉木簡影照加以分類考釋,定名《流沙墜簡》出版。同時,羅振玉寫信給沙畹、伯希和和斯坦因,說他和王國維想親自到歐洲調查敦煌文獻。
斯坦因和伯希和不置可否,沙畹卻表示熱情歡迎,他聯合英、德學者準備共同研究敦煌文書。一切就緒,將要啟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沒能成行。
但是,沙畹還在硝煙彌漫的歐洲期盼著他們的到來。
1914年,吉川從新疆回到日本。大穀光瑞第三次中亞探險結束。
羅振玉和王國維經常到大穀光瑞、吉川處尋找資料。
日本武庫舉辦“西陲古物展覽會”,他們前去參觀,並與瑞超相見,借回大穀光瑞探險隊所獲敦煌文書的目錄,編成《日本橘氏敦煌將來藏經目錄》。
瑞超於1912年6月5日回到京都,然後就是接連不斷的演講。大穀光瑞得知十三世喇嘛流亡印度後返回西藏,立即組織進行西域、西藏兩個區域的探險考察隊。瑞超想前往西藏,大穀光瑞沒有同意,他派青木文教、多田等觀執行使命。9月8日,青木文教化裝成蒙古喇嘛由喜馬拉雅山的間道潛入西藏,時間不長,受阻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