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浙江南潯(3 / 3)

後來他開設顧豐盛絲號,屬南潯絲商中發跡最早的一家。顧福昌經營蠶絲致富後,又經營了當時上海灘上的金利源碼頭,並成了怡和洋行買辦和怡和打包公司的經理,還大做房地產生意,被譽為四象中“顧家的房子”之美稱。

顧福昌有3個兒子,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書畫收藏家。顧氏三兄弟繼承父業,經營蠶絲,在當時都非常有聲望。

沿河而建的古鎮民居建築

漫步千年古鎮,一麵是古樸的民風,一麵是沿河而建的古建築,讓人在水色時光中感受古鎮的無限風情。其中最著名的是廣惠宮、百間樓和崇德堂。

廣惠宮是南潯鎮最為知名的道觀,俗稱張王廟。廣惠宮始建於北宋宋英宗治平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由此看來,該觀的建觀曆史要久於建鎮的曆史。

廣惠宮在曆史上曾幾度衰敗後又幾度鼎盛。在重新修建的過程中,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廣惠宮也曾稱三清殿,本是祠山神廟。據《南潯鎮誌》記載,宋代時期的廣惠宮隻有一座大殿,裏麵供奉祠山神像,隻是作為“道流香火之所”。

盡管數百年來它的構建布局幾經調整,但其主體建築仍是祠山大帝行宮,人們總是以張王廟稱呼它。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極富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築遺存。後世首期重修工程,部分展現了它在曆史上的原貌。

百間樓位南潯古鎮的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而建。百間樓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百間樓房,故稱“百間樓”。

百間樓的特色是依著蜿蜒的河道建築,中有石橋相連。傳統的烏瓦粉牆樓房,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東岸的蓮花橋到長橋,房屋較為整齊,密密紮紮地布滿了河岸。

白牆、青瓦、沿廊、河埠、花牆、卷門、廊簷、河水流淌,船隻往來,呈現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

百間樓的河道舊時是運河,通湖州和烏鎮、蘇州、南潯的物資均從這條河進出。元代末年這裏築了城牆,成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為貨錢、店鋪。沿岸築成整齊的條石駁岸,岸邊河馬林立,以便船隻停靠,裝卸貨物。沿河是長街,沿街房屋太多為前店後宅。

整條百閣樓,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房舍間山牆高聳,有雲頭式,有觀音兜式,也有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白牆黑瓦,輕巧通透,洋溢著水鄉民居的靈氣。

百間樓是南潯古鎮保存得最為完整,並留有傳統風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長400多米,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它與不遠處的洪濟和通津兩座橋組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

崇德堂又稱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三兒子劉安的居處。劉安於1905年,從錢氏手中購來一片地準備築宅。宅院於同年冬天破土興建,直至1908才宣告竣工。

劉安不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實業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擁有不少房地產,據20世紀初期出版的《上海總商會會員錄》排列的當時最具規模的16家房地產大戶,其中他與劉承幹、劉湖涵皆榜上有名,並且名列前茅。

劉安還與龐讚臣等人集資28萬兩,在餘杭塘棲創辦了崇裕絲廠。當時引進意大利式繅絲機492台及日本先進技術設備,有工人1340人,年產白廠絲約40000千克,產品銷往歐美及東南亞等地區,在當時是全國一流的大型繅絲廠。

崇德堂建築是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廂為主體。南、北部中式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其中北部歐式建築立麵尤為壯觀。

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見勝。宅後東西潭邊的鍾樓上曾有一口巨大的鍾,遠近都能聽見它的鍾聲。

徽派的馬頭牆和石庫門內卻有歐洲洛可可風格的券頂。南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氣度可見一斑。崇德堂宅後義倉河對岸拓地1000多平方米,種樹栽花,疊石為山,坡植白皮鬆,蓄水栽荷,而且有樓、亭、閣、榭和歐式小洋房。

因劉安“有述襲為園之誌,抱守存故跡之心”,沿承300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取名“留園”,也取“留”與“劉”同音。20世紀30年代,劉園一部分贈予外甥徐氏,故稱“徐家花園”。但是,該園後來毀於日軍侵華期間,僅僅剩下了荷池。

[旁注]

禮部尚書 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運河 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通常與自然水道或其他運河相連。除航運以外,運河還可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我國運河建設曆史悠久,公元前219年,為溝通湘江和漓江之間的航運而開挖了靈渠。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由孔子創立,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券頂 券頂式建築,就是頂部呈拱形的建築。這種建築結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用於墓葬。而用在實用建築上,人們通過對河北省臨漳縣的鄴城遺址發掘證實,早在三國時期券頂式實用建築在就已經出現。

宋英宗 (1032年~1067年),趙曙,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至1067年間在位,原名宗實,後改名趙曙。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

[閱讀鏈接]

清末民初,南潯區絲商雲集,尤其以南潯鎮的四象八牛最為典型。南潯鎮四象八牛,就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為代表的南潯富商。清代光緒年間,出現在湖州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

所謂“四象、八牛”都是資本雄厚。財產達百萬以上的被稱為“象”,財產達50萬以上不過百萬的,稱為“牛”,財產在20萬以上不到50萬的則被喻為“狗”。

所謂的象、牛和狗等動物,人們都是以它們身軀的大小來象征絲商財產的巨細。南潯“四象八牛”之說,屬於民間說法,根本沒有正規的統計和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