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 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人。張道陵於19歲設帳講學,後任江州令。張道陵無意官場,在蜀漢之境設24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先後在青城山、龍虎山、巴蜀地區傳道,創立了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凡入道者交五鬥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鬥米道”。
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不到20歲就參加了德順軍。 早年從軍禦邊,抗擊西夏建功。後來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術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
閬中 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遊,戰國時曾是巴國最後一個都城。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其後曆設郡、州、府、道、縣等,明清之際曾作為四川臨時省,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閬中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是我國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閬苑仙境”、 “天下第一江山”等美譽。
劉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曆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楚漢戰爭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定都洛陽,不久遷到長安。
伏羲 伏羲氏是五氏之三,我國古代神話人物。他和女媧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傳說,一個叫華胥的美麗女人生下了伏羲,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這是我國最早的計數文字,是我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曆史。
[閱讀鏈接]
公元前206年,隨著秦王朝的土崩瓦解,各路諸侯開始瓜分地盤,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項羽為了扼製劉邦勢力的發展,與謀士範增私下密謀一番後,把偏遠的巴蜀地區分封給“漢王”劉邦。
當時,項羽的真實用意很明顯,就是想限製劉邦勢力的發展,給他來個英雄無用武之地。誰知這樣一個如意算盤卻最終落空。到頭來吃虧的不是劉邦,而是項羽自己。
項羽萬萬沒有想到,被自己視為雞肋的巴蜀之地卻成就了劉邦的一代偉業,並導致了自己功虧一簣,自刎於烏江的結局。
見證古城滄桑的遺址和遺跡
作為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發祥地,閬中古城不僅人文景觀蔚為大觀,曆史遺跡也極為眾多。古城區內的重要曆史遺跡有漢桓侯祠、永安寺、五龍廟、瓦口關、滕王閣、川北道貢院和清真寺等。
漢桓侯祠又稱張飛廟。東漢末年張飛跟隨劉備起兵,情同手足。劉備定益州稱帝後,封張飛為司隸校尉、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前後7年之久。
221年,張飛為了急於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逼迫部下趕製白盔白甲,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葬於閬中,死後被追封為桓侯。
閬中人追慕張飛忠勇,在張飛墓前建闕立廟。唐時廟稱“張侯祠”,明代稱“雄威廟”,清代以來才叫“桓侯祠”。張飛廟是一組唐代風格的明、清建築四合院,規模宏大,建造精美。是由山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和廂房等建築組成。
明代時期重建了雄威廟山門,正門上端懸掛 “漢桓侯祠”大匾。跨進八字形的大門,便是高聳的敵萬樓。這一時期又增建了敵萬樓,以張飛“力敵萬人”而名。
敵萬樓是重簷歇山式屋頂,華拱兩側出象鼻狀的斜拱,下簷鬥拱繁複。內柱四根,形成井口,直承上簷,每柱用四瓣鑲成梅花方柱,以銀錠榫鉚合。
到了清代同治年間重修了大殿。大殿在五級台階上,是歇山式大屋頂,磚雕拚合屋脊。外廊置巨鼎,右有張飛立馬銘:“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都於八蒙,立馬勒銘”,據說是張飛親筆書寫,足見張飛不僅是一員猛將,而且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
世人說張飛是粗中有細,這石碑算得一件證物。左有《重修廟記》古碑。
走進大殿,殿內正壁塑有清嘉慶年間追封張飛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左壁有張飛使用的兵器丈八矛和點鋼鞭。左右兩壁是嶽飛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將大殿烘托出一派威嚴而儒雅的氣氛。
桓侯祠左右各有多間廂房,均配以雕花隔扇門,左廂房為雕塑廳,內有描繪張飛生前重要事跡的塑像。後殿為墓亭,古雅肅穆。墓亭塑有張飛威武像,範強、張達跪於兩側。
墓亭下拱穴內,端坐著“豹頭環眼,龍頜虎須”的張飛武身像。像前擺的盤龍石鬥窩叫“長明燈”。
張飛墓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無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茵茵,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後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
滕王閣位於閬中市城北的玉台山腰。它由滕王李元嬰親自督建,是一座唐代風格的歇山式雙垂簷屋頂的古典建築。整座建築氣勢宏大,富麗堂皇。
662年,唐高祖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嬰接任隆州,即閬中市刺史期間親自督建滕王閣,同時建有玉台觀。把它作為娛樂和田獵場所。唐代詩聖杜甫兩次遊寓閬中,多次登臨滕王閣賦詩抒懷,在《滕王亭子》、《玉台山》等名篇中,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春日鶯啼修竹裏,佩家犬吠白雲間”的佳句。
閣前聳立一座魚狀石舍利塔,建於4世紀,比滕王閣早200多年。此塔給人一種非常奇妙、夢幻般的視覺效果。石塔右邊就是巋然屹立於疊級屋台之上的滕王閣主體建築。
朱紅巨柱,托舉層樓,雄偉壯麗。登樓南眺,錦屏之秀,蟠龍之奇,傘蓋之麗,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在滕王閣後麵就是青石崖,崖上有洞,洞內壁刻有明代官吏邵元善寫的杜甫《滕王亭子》一詩的行書。外壁刻有曆代文人遊滕王閣題詠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