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等表演指導 2.
雜技的種類和表演
雜技概述
雜技指柔術、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係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我國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遊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
雜技學術界認為我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這是用硬木片削製成的十字形獵具,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這種旋轉前進的武器打擊飛禽走獸,而在不斷拋擲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回旋來去,於是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會中表演的節目。
雜技藝術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飛去來器”這個節目至今在民俗活動中傳承著,內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上,在賽馬、摔跤、角鬥等各種技藝競賽中,就有“飛去來器”的競賽,是以投擲的遠近和擊中目標的準確程度來評定優劣的。
雜技演員把獵技的“飛去來器”加以藝術加工,形成一種巧妙神奇的藝術節目,這種節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還深受觀眾喜愛。由於雜技藝術來源於五花八門、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征,故而“雜技”之名就在曆史長河中被確定下來。
雜技的類型
1.北京天橋中幡
中幡是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主幹是一根10米長短的粗短竿,竿頂懸掛著一麵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也稱標旗。考究的中幡還會在竿頂加上一層乃至數層由彩綢、錦緞、響鈴、小旗和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被稱為瓔珞寶蓋,在舞弄起來時色彩和聲音都很優美。舞畢後需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還要高高拋起,穩穩接住,動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輪換地作為支撐點。中幡的動作有“霸王舉鼎”“老虎撅尾”“蘇秦背劍”等26種之多。中幡起源於晉朝,有著上千年的曆史。清乾隆年間,中幡會屬於鑲黃旗佐領,屬內八檔會之一,並且受過皇封。同時,又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老北京文化尤其是老天橋文化縮影。
2.抖空竹
空竹一般為木質或竹質,是一種用線繩抖動使其高速旋轉而發出響聲的玩具。空竹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從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中記述的空竹玩法和製作方法,以及明定陵出土的文物考證,可知“抖空竹”在民間流行的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北京廣安門內下斜街的都土地廟建於明代,農曆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廟會開市,特別是春節和二月初二龍抬頭時,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廟會特色和重要內容。空竹分為雙輪空竹、單輪空竹、雙軸空竹、雙輪多層空竹等。抖空竹集娛樂性、遊戲性、健身性、競技性和表演性於一身,技法多樣,目前掌握的花樣技法就有100多種,還有雙人、多人等眾多集體花樣。
雜技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