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表演指導 1.
舞台劇的概念與素材
舞台劇的概念
舞台劇,就是呈現於舞台的戲劇藝術。舞台劇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按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歌劇、舞劇、話劇、啞劇、詩劇、木偶劇等。
人們習慣把多幕劇叫大戲,場次少或隻有一場的劇稱為小戲。小戲雖然篇幅小,多則萬把字,少則幾千字,但是,寫小戲並不容易。一部小戲作品,不僅要主題立意積極深刻,而且還要事件清晰、情節生動、人物集中、語言精練,這就需要作者對生活有深刻的認識、嚴謹的構思、嫻熟的技巧。
舞台劇的素材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但劇本創作又不是照搬生活,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我們所要反映的東西,仍然停留在原始生活素材中,沒有進行加工提煉,形成藝術構思,就不成其為作品。
比如公與私的矛盾,這是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在這類現象中的一些材料,議論起來會使人激動、思索,但原封不動地把它寫到一部小戲裏,未必能夠產生應有的戲劇效果。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那些生活素材還沒有形成戲劇。獨幕劇《兩個心眼》在生活提煉、戲劇構思上,就是一部獨具風格的優秀作品。這部作品寫的是秋收後的夜晚,一個有私心雜念的大嫂,想拿點公物占便宜,她那忐忑不安的心情、反常的行動被一個熱愛集體的老農發覺了。
有趣的是,這個老農沒有直接戳穿問題,而是采取迂回戰術,啟發那個大嫂的覺悟,這樣一來,那個大嫂以己度人,對老農產生了一係列誤會,從而把公與私的矛盾衝突,通過兩個典型形象,戲劇性地揭示出來,而且合乎情理地解決了。
這是生活的反映,又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戲劇。這種加工,是必要的,也是真實的,因為它符合生活規律,是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心理狀態的必然發展。更重要的,這是作者在生活中長期觀察、體驗,以自己的深刻認識,不斷開掘主題、剖析人物的必然結果。
寫小戲如同生活當中講小故事一樣,怎樣才能引人入勝呢?環節之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戲劇“懸念”。有人以為懸念更多屬於情節曲折、驚險樣式的戲劇,這是誤解。我們閱讀劇本或觀看演出,總是根據作品提出的問題,隨著劇中人物的思想行為不斷發展追尋結果的。
戲劇懸念不僅驚險劇需要,悲劇、喜劇、正劇都需要,沒有懸念,就無法抓住讀者或觀眾。所以有人也把戲劇稱為“等待的藝術”。這個“等待”,正是懸念所造成的。要說明的是,有些小戲作品把懸念安排在情節變化當中,有些則置於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但不管怎樣,缺乏懸念的作品,就不能引人入勝。
舞台劇的懸念與創作
舞台劇的懸念
我們重視戲劇懸念,但不可生編硬造,符合生活規律的戲劇懸念,不僅可以推動故事情節有節奏地發展,而且有利於劇中人物的刻畫。相反,離開生活基礎的戲劇懸念,即使再強烈,人們也會覺得虛偽不可信,自然不會和劇中人物共呼吸,又怎麼能按照作者的意圖循著開端、發展去追尋全劇的結果呢?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劇本也一樣。不論大戲或小戲,劇本的開端總是擔負著說明事件、介紹人物的任務,在這中間,不可避免地還要對時代、環境交代清楚。
戲劇不同於小說,不要說篇幅不允許,即使是花筆墨作必要的介紹,也還有個方法的問題,這個方法就是緊緊把握住戲劇衝突。
我們通常說“沒有衝突就沒有戲”,一個劇本,不論作者確定什麼主題,都應當通過戲劇衝突來完成。劇本中的戲劇衝突,既不是在故事發展中間提出,也不可能在結尾時才揭示,那麼,戲劇衝突必然產生於劇本開端的規律中。
如果作者離開了戲劇衝突,單純地對事件、人物、時代、環境作介紹,讀者或觀眾必定感到索然無味。反之,要使讀者或觀眾有興趣看下去,這就必須緊緊把握住戲劇衝突,在“動作”有興趣中對事件、人物、時代、環境作分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