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光是為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鑿跡,使作品簡潔可愛。但修光不是一味追求“光”,而要“光”得恰如其分。
修光中要從結構出發,從質感出發,強調“刀觸”,不能將體麵交界線都刮得圓渾,含糊不清,否則會使景物顯得軟弱無力,喪失特征。有些景物也不宜修得光溜溜的,如有的藝人將岩石的表麵保持其斑斑點點的刀痕鑿跡,反更能表現其硬、糙的質感。
修光時的“刀觸”將與作品共存,故而必須十分講究。刀觸的方向要與景物結構、生長規律、運動氣勢相一致。刀觸的輕重、緩急、剛柔也應該從景物的質感和作品的情調出發。修光的程序是“從裏到外”,與雕刻的程序恰恰相反。
5.配墊裝墊。
石雕作品一般由上身(主體)和座墊兩部分組成。座墊對主體起襯托、充實、補充作用,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設計座墊要以主體為依據,盡量做到形式協調、大小相稱、色調穩重、繁簡適度、充實內容、彌補缺陷。
石雕座墊有石質、木質兩類。石質墊造型分岩頭墊、樹根墊、水波墊、幾何形墊、雲墊、蓮花墊等幾種。一般山水作品用岩頭墊,花鳥作品用樹根墊,水生動植物作品用水波墊、岩頭墊,人物、爐瓶作品用幾何形墊,佛像、神仙作品用雲墊、蓮花墊。木質墊分造型墊與自然墊兩種。藝人大都選取盤根錯節的老樹樁作墊,既可減輕作品重量,又顯得生動自然。
座墊配得太小顯得不穩重,太矮了欠氣勢,太高了又覺得有虛張聲勢之嫌,因而務求大小相稱。座墊色調一般以深色為宜,取其穩重;也有淺色的,求其調和、活潑,但用於小品居多。座墊一般不能做得太精細、繁瑣,如果上下全身都精細,反而缺少對比與節奏,如果想借座墊彌補上身的不精細,則未免舍本逐末。
裝墊時,一般大型作品及高檔作品都用木螺絲,稍小的作品用竹釘,小件作品則在上蠟時用蠟黏合。
6.打光上蠟。
打光上蠟可使作品外表光潔、明亮,充分顯現石料的材質美、色彩美,使作品顯得高雅、豔麗,並便於陳設觀賞。
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號至120號砂布,280號至2000號的水砂紙,以及糠灰、打光粉(金剛砂粉末)、打光油等。
打光時要從粗到細,循序漸進。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小毛刷、竹簽裹軟布,蘸糠灰磨揩作品的精細部分。然後用各號水砂紙磨揩,最後可用軟布蘸打光油或打光粉反複揩拭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經久不脫,形成真包漿,俗稱“硬光”。
打光時要注意保護景物的體麵交界線,否則會使景物的體麵轉折模糊、結構不清、立體感差。同時要根據需要,區別對待,一般在較大麵積的平麵、球麵上,在作品的主要部位,務求反複磨揩,使其光亮可鑒。而有些部位也可少打光或不打光,以求得作品中光亮度上的某些變化和特定效果。
上蠟前先將作品刷洗幹淨,除去一切灰塵、汗漬,再將其揩幹,置於火盆上烤熱。加溫要緩慢、均勻,防止爆裂。烤至100攝氏度左右,再將黃蠟均勻地塗刷在作品上,使其滲透到每一細部的表麵。然後讓作品慢慢冷卻,在尚感有餘熱之時,用細麻布輕輕揩擦,僅留一層很薄的黃蠟餘其表麵。切忌在作品表麵堆積黃蠟,否則如濃脂膩粉,庸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