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製品 1.
日用化工及其產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古代製鹽、製糖、釀造、染色、油漆、製革、造紙等工藝,都與化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由此可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化學工藝扮演著重要角色。
比如用化學知識來解釋酒、醋、醬的釀製,它們的釀造過程,實際上就是一係列很複雜的、通過微生物的活動而完成的生物化學變化過程。而製鹽、製糖、製革等也都需要運用化學工藝。總之,我國古代的日用化工及其豐富的產品,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
煎煮食鹽的化學成就
遠古時期的人類主要是從捕獲的禽獸血肉中汲取鹽分,但是當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蒙昧生活時,這就促使人們去重新認識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各種可食用的鹽分。
我國的先民通過采集、品嚐、識別、鑒定等試驗過程,分別對海鹽、湖鹽、井鹽等提高了製鹽技術,進行了加工提純,最終獲得了不可或缺的食鹽。
相傳炎帝時期,在膠州灣內住著一個原始部落,部落的首領名叫夙沙。
有一天,夙沙從海裏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這時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被打死的野豬回來時,罐裏的水已經熬幹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
夙沙用手指蘸了一點嚐嚐,又鹹又鮮。他用烤熟的豬肉蘸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製出來的鹽。
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並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夙沙也被後世奉為鹽宗。據史籍記載,夙沙煮海為鹽之事應是發生在五六千年前的黃帝、神農時代。我國先民煮海做鹽的活動,其初期的加工過程缺乏史料記載。
至宋代,據北宋時期學者蘇頌所撰《圖經本草》記載,宋代海鹽生產是淋沙製鹵和煮鹵成鹽,分兩步進行。
淋沙製鹵,就是利用海灘沙土來吸附潮水帶上來的鹽分,然後或人工舀水浸鹵,或利用潮汐淋洗,來獲得較濃的鹵水。至於究竟采用哪種方法,這要看海濱地勢的高低了。
地勢較高的地區,潮水不能淹沒,便把飽吸鹽分並經晴日曬幹的海沙刮取來,堆積、平攤在草上,形成一個個的“溜”,大的“溜”可高兩尺,方一丈以上,各溜間則形成槽渠。
在各溜之後麵一側挖一個深坑,叫作“鹵井”。用舀水器舀海水灌洗,於是海水浸澤海沙,溶出鹽分後成鹵水,經過槽渠便彙入鹵井中。另外在淋沙坑側掘一鹵井,埋一小管於淋沙坑底下,與井相通,使淋鹵流入井中。
用以上各法得到的鹵水在煎煮前,最好先估測一下其中鹽的濃度,如果太稀,消耗燃料仍會很多,就不合算,應再度浸沙。
為此,在宋代已有了原始的方法,可以說就是現代“浮沉子法”的雛形。南宋時期科學家姚寬所撰《西溪叢語》記載,福建用雞蛋、桃仁來試鹵水的密度,能令它們上浮的鹵水便認為是上好的濃鹵水。
至元明代之際,鹽民又發現燒稻麥稈所得到的灰有強烈吸附海鹽的作用,遠勝於海沙,於是很快便普遍利用起來了。
煎煉海鹵的鍋,漢代時叫作“牢盆”,在宋代以後,一般稱作“鹽盤”。
據《圖經本草》記載,煮鹽之器有兩類,一種是“鼓鐵為之”,是用生鐵鑄造的,當然比較耐用,但成本高;一種是用竹篾編織成的,內外再用海邊牡蠣之類的遺殼所燒成的生石灰厚厚地塗上一層,
這樣就耐燒烤了。
還值得一提,《太平寰宇記》已說及海陵鹽戶所采用的“散皂角於盤內”的方法來絮凝食鹽的散晶,以利於食鹽結晶的析出和成長。
皂角是豆科植物皂莢的種子,其豆粉放入水中可產生大量泡沫,因而會吸附食鹽小晶粒,使它們凝聚起來。至明代,各鹽戶就較普遍地采用這種措施了。這可算是煎鹽工藝中的一項有趣的發明。
在煮鹵的過程中,鹵水漸漸濃厚,終於會析出食鹽晶粒。為取得食鹽,一種是把鹵水完全燒幹;一種是隨煮隨將析出的鹽晶撈出,再加新鹵水,再煮再撈。
海鹽的曬製法在我國出現相當晚,元代時才興起於福建,大概是借鑒了解州曬製池鹽的經驗。大約至明代中葉已有更多地區改煎為曬了。但其時多數的曬海鹽法還不過是以天日曝曬代替煎煉,而仍未擺脫預製鹵水的工序。
大約在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之際,在河北滄州興建了長蘆鹽場,出現了與現代海鹽曬製法基本相似的、完全的曬鹽法。此後該鹽場獲得了迅速發展,並很快成為我國海鹽生產的中心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