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冶煉 3.(2 / 2)

至五代時,這種浸銅法發展成為一種生產銅的方法,當時有一本書《寶藏暢微論》中說道:“鐵銅,以苦膽水浸至生赤煤,熬煉而成黑堅。”

至北宋初年,首先是在民間出現了規模相當宏大的膽水冶銅工場。膽銅法不再作為朝廷所禁的秘法而得到推廣始於張潛。當時在江西饒州府有一位生產膽銅的技術能手,名叫張潛,總結了這種經驗,寫成《浸銅要略》一書。

這部書對宋代膽銅業的興起、發展曾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可惜它已失傳。後來張潛的後人張理於元代獻此書於朝廷,並被授理為場官。所以至遲在元祐年間那裏已經試行浸銅法生產,大概已有了小型的作坊了。

隨著民間膽水冶銅工場的增多,浸銅法在宋徽宗崇寧年間達到高峰。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四之二五》記載,宋徽宗時負責江南煉鋼業的官員遊經曾統計當時膽水浸銅的地區,主要有11處。而規模較大,生產持久的是信州鉛山、饒州德興和韶州岑水3處。

關於宋代的浸銅工藝,曆代也有一些記載,表明各銅場因地製宜,各有創新,並不斷在改進。如明代談遷所撰《棗林雜俎》、清代初期顧祖禹獨撰的一部巨型曆史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等都有這方麵的記錄。

據南宋人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乾道年間韶州岑水場每年用百萬斤鐵,浸得20萬斤銅,即每斤銅需耗鐵5斤,與饒州、信州相比,

要超出一倍了。不過這時岑水場已是采用另一種方法“淋銅法”了。

除了浸銅法以外,1102年還提出了煎銅法。由於浸銅法需依賴膽泉,在天旱之年無法生產,所以才發展出煎銅法,即所謂“水有限,土無窮”。

膽土當是開采銅礦時的碎礦渣及硫銅貧礦經風化氧化後而變成的硫酸銅與土質的混合物,為取得膽土,則先開采硫銅貧礦,堆積起來,使之風化氧化,然後再置於盆中,用水浸出膽水,再浸漬鐵片。

當然,在經開采過的老銅礦區,想必也常可直接掘到這類膽土。

據《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韶州岑水場措置創興是法”,後來那裏“增置淋銅盆槽40所,得銅20000斤”。據此可估算出每所盆槽平均年產銅500斤左右。

膽銅在南宋時期主要用來鑄幣。從南宋錢幣的檢測來看,其中含鐵量高達1%以上,較北宋時期銅錢中含鐵高出一二十倍,說明膽銅質量是不高的。

至南宋後期,膽水浸銅便完全沒落了。在元代時,據《元史·順帝本紀》記載,1352年曾恢複饒州德興3處的膽銅生產,但此後的膽銅生產始終規模不大。總而言之,宋代興起的膽銅生產,部分地彌補了礦銅生產衰落對鑄錢生產和財政收支活動的衝擊,使我國古代采礦業在傳統的生產方法之外又開辟出一條新的途徑。

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膽銅生產原理,是我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一項偉大貢獻,在冶金史上、化學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