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冶煉 4.
煉鐵煉鋼中的化學工藝
我國古代工匠們在冶煉過程中不斷有獨特的創造,通過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工藝,煉出了炒鋼、百煉鋼、灌鋼等品種。我國古代煉鐵、煉鋼技術雖然起步相對稍晚,但是它的發展卻是後來居上。例如商代熔鑄司母戊方鼎這樣的大型鑄件,必須要有較大的熔爐、鼓風器和較高的爐溫。
司母戊方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為一次鑄造成功,標誌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水平。被推為“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楚王聽說鑄劍師歐冶子的大名,為了在紛爭中獲勝,就叫他製造寶劍。
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因為隻有這3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製出利劍來。
歐冶子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鬆樹下麵有7口井,排列如北鬥,明淨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於是,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采得鐵英,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裏的水淬火,鑄成劍坯。由於沒有好的亮石可以磨劍,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嶴裏,找到亮石坑。
歐冶子發覺坑裏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3天,然後跳入坑洞,找到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兒的水慢慢磨製寶劍。
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3把:第一把叫“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乎一鬆,劍
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之所以如此,皆因取此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歐冶子鑄成寶劍,是和他的冶金技術分不開的。其實先民在此之前的商代中期,就已經對鐵有所認識,而且已能夠進行鍛打加工並與青銅鑄接成器。
商代高度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使它從礦石、燃料、築爐、熔煉、鼓風和範鑄技術等各個方麵,為人工煉鐵技術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至春秋戰國時期,人工冶煉的鐵有塊煉鐵和生鐵兩種。一般認為,最初的煉鐵技術,大多采用塊煉鐵。塊煉鐵方法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點火焙燒,在650度至1000度溫度下,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遂使鐵礦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
至春秋中後期,我國的煉鐵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在熟練地掌握了塊煉法煉鐵後,我國又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
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公元前513年,晉國鑄造了一個
鐵質刑鼎,把範宣子所製定的《刑書》鑄在上麵。鑄刑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征收來的,這說明最遲春秋末期出現了民間煉鐵作坊,而且已較好地掌握了生鐵的冶鑄技術。
在生鐵冶煉過程中,爐溫較高,被還原生成的固態鐵會吸收碳、硫和磷,這種吸收隨著溫度的升高,速度就會加快;另一方麵,鐵吸收碳後,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度,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最低,僅1146度。
所以,當爐溫至1200度時,就完全能使鐵充分熔化,從而得到了液態的生鐵,並可以很方便地直接用於澆鑄成器。
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塊煉鐵的冶煉與加工都較費工費時的狀況,煉爐可連續使用,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大量提煉鐵礦石和鑄造出器形比較複雜的鐵器成為可能。這就為我國古代煉鐵技術的發展開拓了自己獨特的道路。
我國古代煉鋼技術,大致興起於春秋晚期。
1976年在湖南省長沙出土了一把春秋末期的鋼劍,通長38.4厘米。用放大鏡觀察劍身斷麵,可以看出反複鍛打的層次,中部可以看出7至
9層的疊打層。
離劍鋒約8厘米處取樣分析,金相組織為含有球狀碳化鐵的鐵素體組織,組織較均勻,鐵素體晶粒平均直徑為0.003毫米。由碳化物的數量估計,原件係含碳量為0.5%左右的退火中碳鋼。
春秋戰國時期的煉鋼技術有兩種:一種是把塊煉鐵直接放在熾熱的木炭中長期加熱,表麵滲碳,再經反複鍛打,使之成為滲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