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地理誌》的主體是敘述漢代地理。這部分以記述疆域政區的建製為主,為地理學著作開創了一種新的體製,即疆域地理誌。由於政區經常改變,郡國縣邑的設置常更迭,因此,講漢代的疆域政區,必須以一定時期為限。
《漢書·地理誌》根據公 元2年的建製,以疆域政區為綱,依次敘述了103個郡國及所轄的1587個縣、道、邑、侯國的建置沿革。
在郡國項下,都記有戶口數字,把這些數字加起來,就能得出公元前10年的全國人口數為595.9萬人。這個數字雖不能說十分準確,但它卻是當時全國各郡縣戶口數彙總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這也是最早的提供全國人口數字的一部史書。
在縣、道、邑、侯國的這一項下,則根據地區特點,分別選擇有關山川河流、礦藏、物產、經濟發展和民情風俗等,各郡寫法體例一致,便於對比、查找,為今天研究曆史地理,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漢書·地理誌》中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記載川渠480個,澤藪59個,描述了全國300多條水道的源頭、流向、歸宿和長度,是《水經注》出現以前內容最豐富的水文地理著作。
還記載有153個重要山嶽和139處工礦物產位置分布情況,有屯田的記錄,有水利渠道的建設,有各郡國及首都長安、少數重要郡國治所及縣的戶數和人口數統計資料113個。是我國最早的人口分布記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統計資料。
書中有陵邑、祖宗廟、神祠的分布,又具有曆史意義的古國、古
城及其他古跡記錄,有重要的關、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內容等。
《漢書·地理誌》中所記載的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軍事交通地理等內容為今天研究 漢代的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又寶貴的資料。
班固的《漢書》在《地理誌》、《西域列傳》等篇中記載了大量的邊疆地理資料。西漢是我國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幅員遼闊,交通、文化、經濟發達。
經過漢武帝時張騫的幾次出使西域和漢軍的幾次出征,開通了“絲綢之路”,對當時西南地區有了一定了解。
此外,西漢時對東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認識。這些在《漢書·地理誌》中有豐富的記載。如最早記載了一條從今廣東省徐聞西出發到印度南部和斯裏蘭卡的航海線,對沿途各地的地理現象做了記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研究材料。
《漢書·地理誌》作為記述疆域政區的始祖,為我國2000年來沿革地理著作樹立了規範。在《漢書·地理誌》的影響下,後世以論述疆域政區建製沿革為主的著作不斷湧現。
自唐代以後編修的曆代地理總誌,如《元和郡縣誌》、《元豐九域誌》和宋代以來大量增加的地方誌如各府誌、州誌和縣誌等,無不受到《漢書·地理誌》的影響。元明清時期的《一統誌》等,也都與《漢書·地理誌》同為疆域地理誌性質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