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個幹支數到最後一個符號“癸亥”時,再接著數後一個
幹支的頭一個符號“甲子”。以此類推,首尾相接,周而複始,循環無窮。幹支合用,在我國曆史上廣泛地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以生肖紀年。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即子鼠年、醜牛年、寅虎年、卯兔年、辰龍年、巳蛇年、午馬年、未羊年、申猴年、酉雞年、戌狗年、亥豬年。在一個甲子中,每種生肖動物出現五次。
以生肖紀月。一年分為12個月,以虎月為歲首,正月為寅虎月,二月為卯兔月,三月為辰龍月,四月為巳蛇月,五月為午馬月,六月為未羊月,七月為申猴月,八月為酉雞月,九月為戌狗月,十月為亥豬月,十一月為子鼠月,十二月為醜牛月。
以生肖紀日,是在幹支紀日的基礎上發展變化的結果。幹支紀日以60日為一個周期,每種組合代表一天,即甲子日之後為乙醜日、丙寅日、丁卯日……直至癸亥日,又從甲子日開始循環。
彝族的生肖紀日以虎日為首,即虎日、兔日、龍日、蛇日、馬日、羊日、猴日、雞日、狗日、豬日、鼠日、牛日,以後以此類推。
以生肖紀時。農曆每天有12個時辰,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即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用形象化的動物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遠比幹支紀時法簡便,也更易於流傳。時至今日,人們還保留著用屬相來表示年齡的習俗,生肖文化深深地根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十二生肖可以紀月,而二十四節氣是適應農時的需要而產生的,也可以紀月,但分得更細,如立春、雨水、驚蟄等,而且每個節氣都有特定的意義,說明日地關係、氣候條件和萬物的變化。
有些節氣反映了太陽與地球間相對角度的變化,有些節氣反映了雨雪霜露等氣候條件的變化,有些節氣反映了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物候條件的變化。
在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農事和氣候狀況。氣候變化不僅與植物的生長有關,也與動物的生長、發育和活動情況密切相關。
因此,二十四節氣既對人的活動和生長有很大影響,也對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生肖動物的活動有很大影響。
一年有24個節氣,一個月內一般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時間平均約為三十又十分之四天,而農曆每月的日數為29天半,所以約每34個月,必然出現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的情況。
有節無氣的月份就是農曆的閏月,有氣無節的月份不是閏月。從
生肖紀月的角度來看,每個生肖月一般對應兩個節氣。十二生肖與二十四節氣相配,就形成了這樣一組對應關係:
正月寅虎對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對驚蟄和春分;三月辰龍對清明和穀雨;四月巳蛇對立夏和小滿;五月午馬對芒種和夏至;六月未羊對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對立秋和處暑;八月酉雞對白露和秋分;九月戌狗對寒露和霜降;十月亥豬對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對大雪和冬至;十二月醜牛對小寒和大寒。
至於選擇了12種動物作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號,又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