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結局被稱為“納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為,每一方在選擇策略時都沒有“共謀”(串供),他們隻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慮社會福利或任何其他對手的利益。也就是說,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稱當事人、參與者)的最佳策略組合構成。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獲得更大利益。“囚徒的兩難選擇”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意義。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衝突,各人追求利己行為而導致的最終結局是一個“納什均衡”,也是對所有人都不利的結局。
我也被故事吸引住了。它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人隻選擇自己認為的最優策略。
突然,教授把他的鐵手指向了我。“這位同學,你來給大家講一件跟我們現實生活很貼近的博弈論的例子。”
汗,運氣真不是蓋的,第一次來就抓到我。從小到大我就不願意在課堂上回答任何問題,就算再有把握的問題也不答。
就算再不願意,也不得不站了起來。
“假如市場經濟中存在著汙染,但政府並沒有管製的環境,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寧願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會主動增加環保設備投資。按照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所有企業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采取不顧環境的策略,從而進入“納什均衡”狀態。如果一個企業從利他的目的出發,投資治理汙染,而其他企業仍然不顧環境汙染,那麼這個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價格就要提高,它的產品就沒有競爭力,甚至企業還要破產。這是一個“看不見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競爭機製”失敗的例證。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鄉鎮企業的盲目發展造成嚴重汙染的情況就是如此。隻有在政府加強汙染管製時,企業才會采取低汙染的策略組合。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獲得與高汙染同樣的利潤,但環境將更好。”
流利的講出自己的觀點,聽得老師也不停點頭。
“這位同學講得非常好。你是別班的嗎?怎麼以前沒見過你?”
全班一陣哄笑,就算我臉皮已經夠厚了,還是有點微紅。難怪他這麼多人不叫偏偏叫到我,原來是看我不順眼了。
我隻好順著他的話說是,我總不能:我以前沒來上過課,所以你不認識我。那我期末直接提個燈籠回家得了。
……
下午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校園生活對我來說,變得那麼陌生。漫長的回歸之路,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