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視的是,在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中一直流傳著成吉思汗葬於這一地區的傳說。在鄂托克旗有一些地名與成吉思汗的安葬有關。而在阿爾寨石窟,則有成吉思汗安葬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崇拜圖。相傳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時,曾經在這裏養傷,並且指揮、部署軍事行動,至今遺跡尚存。至於成吉思汗是否逝世於這一地區,逝世後是否在這裏舉行天葬,是否安葬在這一地區,則有待於深入、係統的研究了。
那麼,曆史記載的成吉思汗去世後的安葬,會不會僅僅是後人的猜想和臆斷呢?從成吉思汗開始,曆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的安身之所全都杳無蹤跡。即使全都是“秘葬”的方式,也應當能找到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但是什麼都沒有找到。是不是所有汗王和皇帝都是采取了蒙古傳統的保留靈魂而忽視屍體的安葬方式呢?
當年克拉維茲考古隊在蒙古進行考古的時侯,土耳其考古學家宣布發現了蒙古帝國中亞統治者比爾格可汗的陵墓,裏麵發現了2800件金、銀、珠寶,這個發現令人怦然心動。人們猜測,成吉思汗的陵墓裏也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和圖特安哈門國王陵墓裏出土的寶物一樣令人目不暇接,裏麵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麗。但是,比爾格可汗已經是一位伊斯蘭教徒,他已經是一個遠離草原文化的蒙古人了,他的墓葬難以代表生活在蒙古本土的蒙古可汗們,更代表不了成吉思汗。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經過元、明、清各個朝代,有了許多變化,特別是喇嘛教傳入後。人死了以後,給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纏身,然後把屍體放在勒勒車上,用鞭抽打牲畜,不用人駕馭,讓它任意奔走,任意顛簸。死屍掉在哪裏無人管,車走到哪裏去也無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車轍去找屍體。找到屍體後,如果屍體已經被野禽、野獸吃掉,就認為已經升上了天堂。要是禽獸沒吃,就要請喇嘛來念經,給他贖罪。
也有的和這種葬法略有不同,就是裝屍體的車要有人駕馭,但也是讓車子任意顛簸,或是趕車向山上走,屍體在哪裏落地,哪裏就是吉祥的葬地,馬上用土塊、石塊把屍體圍起來。第三天與前述方法一樣。這種葬法的特點是“求天卜地”,流行的範圍很廣。
喇嘛寺廟影響較大的地方,也有的實行火葬。喪禮過後,將死者與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於山河。傳統習俗以火葬為主,除寺廟葛根活佛以外,不修墳墓。從民國初年開始,火葬、土葬並行。
土葬分兩種:一種是將逝者屍體裝入白布葬袋運至墓地,按照頭北腳南的姿勢把屍體放入坑內掩埋,墓穴上麵用石頭堆成墓包,墓包上立達日其格(一塊白布上寫有藏經或蒙經的靈魂幡)。另一種是用檀香木水或芳香草水洗逝者全身,入殮後讓逝者頭部平視,雙手合十,盤腿而坐。然後在棺中填滿香和芳香草,在棺外罩紫色或黑色布棺罩。棺材安放好後,燒香,點燈,上供,守靈3~5天。出靈時,棺材從窗戶抬出(意為死人和活人不能同走一個門),兒女親友要麵地而臥,讓棺槨從身上慢慢移過。再由逝者的兒子舉著柳條杆白旗(上書瑪尼字)引路,將棺材運至墓地下葬。3天後,家人要前往墓地擺供品祭奠。用於拉棺槨的車,3天內不能進屯,須在野外向外側翻放3天,方可取回成吉思汗的墓地是一個千古之謎,而這個千古之謎,作為成吉思汗子孫的蒙古人卻從未急著將它解開,他們從未因為找不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而感到遺憾。在他們心目中,成吉思汗不朽的靈魂,早已安息在“聖祖之靈的禁地”——鄂爾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
這裏是成陵的所在地,是蒙古人祭祀祖先的聖地。就如走進草原隨處可見的敖包,裏麵並沒有牧民們的先人,但卻是牧民們所堅信的先人靈魂的所在。
據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西夏時,路經鄂爾多斯草原的包爾陶勒蓋,目睹這裏的美景,十分陶醉,留連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隨從要拾馬鞭時,被成吉思汗製止。大汗對左右說:“我死後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盤山逝世後,屬下準備將他的靈柩運回故地安葬,但靈車路過鄂爾多斯草原時,車輪突然深陷地裏,馬拉人推紋絲不動。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話,於是就地將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爾多斯草原上,並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守護。
成吉思汗安葬在鄂爾多斯的說法,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所否定。但是,成吉思汗去世後,幼子拖雷在木納呼格布爾(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建立了白色宮帳,安放成吉思汗靈位和遺物,進行祭祀,從此,這裏便成為蒙古汗國的“奉祀之神”和“總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