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再遇沙頂天(2 / 3)

“好。。好了!沒事了,沙子流完了。”說著,太師爺一屁股坐在了水裏,看樣也是累壞了。

我和高山也都癱倒在水裏,隻要三叔還站著,可也是大口的喘著粗氣。這狗日的活真不是人幹的!

這裏的構造竟然也和乾陵裏麵的差不多,難道,這個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的一代天驕什麼都要抄襲前一個王朝的東西嗎?至於銅門後麵是什麼,那就得等我們走到再說了。

誰知道,我剛第一個從銅門上麵爬下來,就覺得不對勁,等到太師爺第二個下來,我感覺到腳下麵的地方地麵猛地一斜,心想壞了,趕緊的讓其他人停止動作,慢慢的蹲下身子重重的敲了一下下麵的地麵,頓時,我都能感覺到自己臉上的緊張。

“太師爺,您老人家可千萬別動,這下麵很可能是連環翻板!”

“什麼?連環翻板?咦,可不是,下麵就是連環翻板,看樣子今天得交代在這裏了……”太師爺一聽我的話,也趕緊的蹲下身子敲了敲下麵的地麵,臉色立刻變得蠟黃。

“什麼連環翻板啊?還比沙頂天厲害,看你的臉色這個機關也不簡單啊?”三叔跟著太師爺也慢慢的下到了地麵,隻不過看著我們兩個人的動作,三叔也下意識的放輕了自己的動作。

“連環翻板,陵墓機關暗器的一種。即在陵墓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內的刀錐之上。連環翻板是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長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翻轉,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髒六腑,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一切完畢後,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繃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襲擊。如此往複,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當人體落坑後,由於木板兩端各有相同重量的物體相綴木板很快複歸原狀,並保持平衡狀態,靜靜等待下一個來者。如此往複循環,盜墓者也隻能前赴後繼地赴坑絕命。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塚,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幹,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隻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我一臉的無奈的給三叔介紹到,想必三叔現在也已經渾身是汗了,在這個機關的麵前,再怎麼畏懼也不算丟人的!

“為什麼非得弄這些個機關啊,真他娘的麻煩,還不如就弄幾個小鬼養在墓葬裏麵,到時候誰還敢進來啊?真麻煩……”成昆大師也跟著進入到了銅門裏麵,還真是在哪行說哪行的話,在成昆大師看來,這些撈什子還不如茅山教的幾個小鬼管用。

太師爺慢慢的站起身子說道:“在我們我朝厚葬習俗在由來已久,曆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機關術是我朝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製事物,並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於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裏,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製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發現機關背後古人的心思。

厚葬習俗在我朝由來已久,曆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麵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

我朝曆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幾種簡單機械中,大部分用於軍事,最典型的體現是城池防禦。這種防禦精神貫穿於我朝幾千年的曆史。《金城湯池:不戰而勝》與大家從“術”的角度,梳理我朝曆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重新認識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