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麵的那個叫赤老溫又稱齊拉袞。蒙古國大將。遜都思氏。鎖兒罕失刺之子。以雄勇善戰著稱。
原附屬於泰赤烏部。鐵木真(成吉思汗)早年遭泰赤烏部塔兒忽台執禁,得其營救幸免於難。後歸附鐵木真,隨從參加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曾與博爾術等一起,配合克烈部,擊敗乃蠻部曲薛吾軍。以作戰勇敢,鐵木真賜號「把阿禿兒」(勇士)。宋開禧二年(1206)蒙古國建立時,與父同掌一千戶,代父領軍,統領薛涼格河(色楞格河)地區。與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並稱「掇裏班·曲律」(蒙古語,意為四傑),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十大功臣之一。並世襲「答刺罕」之號,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既然這四個人都在這裏了,那就說明這個墓葬肯定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了,要不然那個時期根本不會有人能有這樣高的權利能讓這四個人的雕像給自己的陵墓守衛。就算是有這個權利,身上也沒有那麼重的罡氣能鎮住這四個大將!”
原本,我覺得幾個人會很高興,畢竟現在已經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可是幾個人臉上的表情告訴我,他們並不太願意看見這個現實。
“大樹啊,看樣子我們這一次又要白忙活了,甚至連忙活都沒有意義了!”太師爺重重的歎了一口氣說道。
“為什麼啊,我敢肯定這裏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要不然沒人能擁有這樣的權利和罡氣。您怎麼這樣說啊?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就在我們探得這個墓葬的時候,南霸天專門找了幾個專家查看了這個墓葬,據幾個專家說在成吉思汗陵墓發掘前,盜墓分子多次爆炸盜掘,墓葬周圍的遺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為避免墓葬和遺址再遭破壞,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才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時任考古隊領隊的專家說,發掘時就發現墓上封土被挖嚴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斷崖,斷崖外有3個明顯的大型現代盜洞和一大堆純淨黃沙,可能是被盜出的積沙。當地窯工說,早年曾在斷崖處挖出過馬骨和銅馬嚼子,根據經驗,專家推想,這裏應該是一個車馬坑,可惜被挖掉了。隨著成吉思汗陵墓發掘工作的展開,考古學家們先後發現了12到17個盜洞。而整個發掘工作結束後,專家說,共清理發現了大大小小22個盜洞,其中18個盜洞已進入墓室核心區。根據盜洞裏麵殘留的陶片、鐵塊、斷裂的斧頭,甚至還有塑料布、麵粉袋和礦泉水瓶來判斷,這幾個盜洞出於不同的時期。它們就這樣默默地告訴我們這裏一千多年來曾經發生過一個個盜墓故事。
年代最早的一個是元朝盜洞,位於墓室北口外約3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挖到積沙後停止。這表明,墓葬建成後不久便被盜墓賊光顧,但沒得手。考古學家推測,那時楚國正剛剛滅亡的時候,守靈人監守自盜,開鑿盜洞將夫人墓盜掘一空,但當他向主墓進發時,盜洞卻戛然而止。可以想見,中途一定是發生了什麼特殊的事件,才澆滅了他的貪婪。
明朝時期的盜洞有7個,其中一個盜洞巨大,大約於東漢晚期,一支軍隊野蠻地對該墓進行了半揭頂式的盜掘:他們把封土挖開了一半,將東部墓室全部盜空,並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這是墓穴被盜最厲害的一次。但當他們挖到槨頂時,突然其來的變故,最終令他們無功而返。從現代的幾個盜洞看,近期的幾批盜墓似乎也遭遇了相同的情況。
現代盜洞最多,有9個,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遠的一個盜洞是橫向引洞,有27米長,進入墓室後采用了架設竹木巷道的方式盜掘。為了防止流沙塌方,還采用煤礦巷道的頂木方式,一邊靠著墓壁,一邊用竹木板遮擋流沙,這個方法使盜洞穿透槨板,直逼棺的附近,盜墓差點就成功了。所幸的是,盜墓最後關頭上麵的石頭倒塌了,把盜洞的竹木板砸爛,盜墓賊才沒有進去。這個盜洞應該發生在最近幾年,因為洞中發現了礦泉水瓶和當地生產的一種麵粉袋。現代盜墓已有集團化、智能化的傾向,僅搭建這個“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時間,可見其所下工夫之深。最後盜墓不成,盜墓賊用炸藥把盜洞炸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老百姓都聽到了巨大的爆炸聲。
細說起來,我朝的盜墓之風由來已久。《呂氏春秋·節葬》有雲:“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寶貨,鍾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數……奸人聞之,傳以相告,土?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可見,厚葬雖是盜墓的主要根源,但古墓中價值連城的寶物才是症結所在。戰亂年代,盜墓還成了養軍的一種手段,曹操就曾經專門設置“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等職專門負責盜墓,補貼軍用。唐人顏胄詩中的“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等都是我朝古代盜墓現象的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