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消解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的有效載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李文瑞
[摘 要] 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文化的傾向性認可,反映的是社會成員對特定文化的歸屬感。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出現一定的文化認同危機,紅色文化作為消解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的一種有效載體,有助於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促進文化自強。因而,應該通過開發利用紅色文化,促進當代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消解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危機。
[關鍵詞] 紅色文化 大學生 民族文化 認同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而文化認同是維係民族凝聚力的靈魂,是社會成員在文化價值觀上的一種自覺行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麵臨著多元文化的生存環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其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有一部分大學生出現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危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並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形態,對於培養當代大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民族精神、正確的價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多途徑開發利用紅色文化,發揮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紅色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培養方麵的話語表達,有效消解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危機。
一、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的表現
(一)主流價值觀認同弱化。主流價值觀是符合多數人價值判斷的價值體係,當前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各種途徑傳播西方社會所謂的普世價值、人權至上的價值理念,對我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模糊,甚至持某種程度的懷疑態度。盡管他們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然而“大學生又是一個變動性和可塑性很強的群體,在認知方式、情感歸屬、心理狀態等方麵尚未成熟”[1]。這些特征導致了大學生在接受各種思想觀點上不夠理性。同時,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負麵的思想觀念,比如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這些思想觀念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也表現出了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現象,缺乏奮鬥的意誌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堅持和自覺踐行,甚至出現認同危機。
(二)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缺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對中華民族發展曆程的鮮活記載。增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可以有效地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然而,當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多樣性表現逐步凸顯,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在文化變遷的曆史洪流中受到了各種文化形態的衝擊,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表現出搖擺不定,文化認同存在著一定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不夠,正如有學者認為的那樣,當前“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知識貧乏,大學生民族傳統美德淡薄,大學生民族文化審美觀點偏頗”[2];二是弘揚優秀傳統美德的自覺性降低,追捧非主流行為文化的熱度增高;三是爭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的意識不強。這三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缺失。
(三)對西方文化盲目認同。以個性張揚、追趕潮流、意見領袖等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迎合了我國部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得許多大學生盲目認同西方文化,甚至推崇西方文化。首先,部分大學生過度追捧西方的傳統節日,比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而對本民族的傳統節日表示漠然。有學者認為,現階段大學生對洋節日的推崇已遠遠高於我國的傳統節日。其次,部分大學生熱衷於西方各種文化思潮,比如浪漫主義、虛無主義等,導致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可度降低,失去了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尊崇的立場。再次,部分大學生對西方某些非主流文化樂於接受,比如西方的飲食文化、追星文化、奇異的服飾文化等等,出現了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歸屬感、民族自信心下降、淡化的現實問題。
二、紅色文化對消解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的價值
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社會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接受。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著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有著本質的一致性。同時,紅色文化生動形象、內容豐富、素材廣泛,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和認可。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對於消解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