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勒泰草原的馴鷹人(2 / 2)

一般的鷹幾乎是每一兩年就生育一次,阿勒泰的金雕一生中隻繁育兩次,壽命大概是30年至40年,因此金雕的數量在阿勒泰也並不多,所以也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

平時,要用特製的牛皮做成的眼罩扣在鷹頭上,隻有在喂食或狩獵的時候才打開眼罩,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盡量少讓鷹接觸外界,也避免鷹抓傷人和家畜。

馴養阿勒泰金雕,在夏天必須每天都將鷹喂飽,這樣,可以讓金雕保證足夠的營養。而一到冬季,金雕的食物就要改變了。冬天喂鷹的食物主要是動物的脾髒,喂前要切碎,用熱水將內髒裏的積血和油清理幹淨,一天一頓,一頓也就300克左右。這樣,既保證了鷹的基本營養,又能將體內大量多餘的脂肪消耗幹淨。努爾勒別克說,冬天要馴鷹抓獵物,必須要讓鷹瘦身減肥,處於饑餓半饑餓狀態。

狩獵的前一天,努爾勒別克在給鷹喂食前,將“霍亞”塞進鷹的嘴裏,“霍亞”是用駝毛、也可以用蒲草的毛團製成,清洗幹淨後讓鷹吞咽下去。然後將處理好的動物內髒喂給鷹吃。第二天狩獵前,讓鷹喝加方塊糖的茶水,再將吞下去的“霍亞”吐出來,這樣一來,鷹胃裏所有的食物被掏得一幹二淨。饑餓加劇了鷹的叫聲,也加劇了鷹捕捉獵物的急切心理。

清晨,一切準備妥當,努爾勒別克穿上皮大衣,我們也在努爾勒別克家裏找了皮褲穿上。騎馬隨努爾勒別克開始向南沙窩前行狩獵,在努爾勒別克的馬鞍上,安裝了一個“丫”形的木棍,那是用來墊自己托鷹的胳膊。

跟隨努爾勒別克馴鷹狩獵,我們既好奇又興奮。努爾勒別克的目的就是想讓鷹抓一隻狐狸來配合我們的拍攝。我們整整在沙窩裏轉了一天,也沒見到一隻狐狸。我說不行就讓鷹抓隻兔子,可努爾勒別克卻說,他們馴鷹一般不抓兔子,讓別人知道了會笑話。再說兔子跑的時候是左閃右跳,鷹抓的時候難度也大,狐狸跑的速度雖然快,但跑的時候是直線,抓的時候就容易得多。

一直到天快黑,我們才在一座沙丘上見到一隻狐狸,可努爾勒別克剛把鷹放出去,狐狸就鑽進洞裏再也不出來了。由於天色已晚,我們不得不遺憾地離開了沙窩子。

如今,在阿勒泰草原,像努爾勒別克這樣年輕的馴鷹人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而現在馴鷹的基本上都屬於老年人,且多數馴鷹老人都已過世,也沒有將這一手藝傳給後人。

若幹年後,馴鷹,在阿勒泰草原或許就成為美好的神話和傳奇故事了。

(劉新海: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