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窺聽機要(1 / 2)

李大人聽得文宗皇上有如此誌向,再次行禮:“吾皇誌向高遠,效仿昔日吳王勾踐臥薪嚐膽,定成千古一帝。”

皇上聽聞李大人話語,接著說道:“愛卿任重道遠,艱險難測,而且你我商議諸多事宜,還需愛卿轉述給令尊和劉大人。你我會麵於此乃是機密,朕若不選取此地避人耳目,萬一風聲走漏,非但諸事難成,恐愛卿還要遭受殺身之禍。”

“勞聖上替罪臣多慮了,老臣精通易禮,且與諸多佛道私交甚篤,我朝自高祖時期便喜好此術,如今聖上臨幸於此,召老臣前來解辯易經之玄通,倒也顯得憑添了幾分遊樂之興,老臣以為老臣此時多多出入華清宮,更證聖上貪樂之實。”這李大人回道。

歸真心想:“倒也不假,皇帝在這裏借遊樂之名密謀奪權之事,召見的大臣是個明易經通推演的大臣,誰知道了都覺得這皇上是在驪山尋仙遊樂,這個李大人反映很快,著實善辯,幾句一過,便給此事增添不少可信度。”

隻聽皇上回複李大人道:“這個朕未曾想到,既然如此李大人常來倒也光明正大,朕倒也有了絕佳托辭,李大人才思敏捷,多慮常人數倍,朕得李大人大事可成。”說罷,皇上甚是得意,自己給自己倒了一杯酒慢慢品味。

李大人急忙推辭:“蒙皇上錯愛,臣出人力,聽天命。”

皇上說道:“李大人過謙了,此前我與那宋慶臣合謀此事,未曾想那宋慶臣忠義有餘而謀略不足,我們尚未發力,那宋慶臣便已被王賊發覺,王賊將宋慶臣即刻捉拿,可宋慶臣著實忠義,為保朕之全身,一口咬定他欲謀反想立那漳王李湊。可是即使如此,那王賊仍舊猜忌於朕,故而朕從此怠慢朝政,做貪圖享樂之假象。朕雖身處於此,卻無時不想卷土重來。”

“唉!”李大人聽後不由得歎了一口氣,說道“宋大人正人君子,於朝中無有朋黨,於民間不通商戶,清正廉潔是百官典範。但是宋大人做人太過光明磊落,與卑鄙下作之人爭鬥,不行無賴之舉定然落敗。”

歸真聽得這裏心中暗想:朝廷真相百姓隻得見於表象,明則平靜無比,暗中波濤暗流啊。誰知這皇上是以退為進,再圖良策啊。

李大人接著說道:“那宋大人品行之端,雖然自己咬定謀反篡位,但是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幾無人相信,文武皆為之求情。”

皇上聽得此處話語也變沉重,回複道:“那時我見宋慶臣言語,已知他要舍生取義,要行丟車保帥之策。我便執意要斬了他,可是滿朝文武無不為下跪求情,那王賊見狀,為免眾怒,便要次日執行。實則我哪裏舍得殺了宋愛卿,還是楊昭容和我提及令尊,我便連夜簽人前往令尊之處。令尊李逢吉大人以和宋大人私交甚篤為由,托京兆伊王璠,攜厚禮去見鄭注,那鄭注愛財,見財禮後應允在王賊那裏說話,方得以保全宋大人之命。從此事後,朕方知令尊才略多謀,看人看物更勝一籌,不得此等高人相助難成大事。”

李大人回道:“也正是此事吾得以和這鄭注交往為友。家父和宋大人私交甚篤是真,尤其那宋大人抄家之時,未有半點贓款不說,隻查到宋大人拒收各地行賄的信件,和與之對應的行賄文書。若殺此人,必傷民心,實乃我大唐之悲哀啊。所以家父才行賄於鄭注,那鄭注與王賊道,‘宋大人已是宰相位極人臣,縱然是謀反得逞仍舊是宰相,他造的哪家反啊?’方使王賊棄了殺宋大人的念頭,可見這王賊也知這宋大人謀反是假,隻是要殺宋大人給聖上警示。”

皇上臉色變暗,眉宇略顯憤怒,厲聲說道:“宋愛卿之事朕也是痛心疾首,然則那王賊依仗軍權,擾亂超綱,已有十數年,尤其憲宗、敬宗皆為其所害,如今便又脅迫於朕,不殺王賊朕誓不為人。”說完將酒一飲而盡。

李大人聽後趕緊說道:“聖上息怒,王賊固然要除,但是我等行事必要查看太皇太後之色,否則縱使除掉王賊仍舊難以成事。”

皇上聽後稍息怒火,輕聲說道:“太皇太後權勢過大,外戚皆為權臣富商,於內宦官幾乎盡聽信於她,然則近年她老人家年事已高,也已心疏於朝政,不然何來王賊如此放肆,若是我奪回軍權,勤政愛民,又對他恭敬有佳,我想他也不會對我和那敬宗一樣。那敬宗皇兄除了貪玩懶政,還對太皇太後大不敬,當太皇太後的麵侮辱宮女,太皇太後豈能留他。”

李大人聽後說道:“聖上所言極是,皇上明政愛民,若是掌權,太皇太後也應禮讓觀望於簾後。”

皇上點頭回應:“嗯,此次行事切勿心急,切記等事情火候已至,方才發力,隻得成功,不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