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大班教學實施的困境與破解(1 / 3)

高校大班教學實施的困境與破解

商界論壇

作者:敬芳

作者簡介:敬芳(1990.06-),女,貴州財經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論。

摘要:大班教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學模式,麵臨著教師力不從心、學生自由散漫和厭學等問題。解決以上問題應從去個體化角度分析,降低班級授課規模性、消除個體匿名性、調整好個體心態,以提高大班教學的課程質量,進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大班教學;去個體化;群體

大班教學是我國當前高校部分課程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但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一係列問題凸顯:教學效果下降、教師力不從心、學生厭學。大班教學的最大的特點是授課群體的規模性,這也正是學生個體產生去個體化的重要溫床。學生作為龐大群體的一員,其行為、責任感不再具有鮮明的個性而傾向於依從整個群體,表現出平常所不敢表現和沒有表現過的行為特征。那麼去個體化是如何在大班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兩者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隻有深入了解兩者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找出解決大班教學現存問題的對策。

本研究深度訪談了G高校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4位同學,訪問了有關大班教學的相關問題,並觀察了部分大班教學的授課過程,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分析而得。

一、去個體化的內涵及其特征

個體在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很多行為都因群體因素的影響而產生。麵對強大的群體,個體獨創性和責任感會喪失,受強大群體力量牽引而出現去個體化現象。去個體化又叫“去個性化”,是集體行為研究中的專業術語,由費斯廷格與金巴爾多提出。他們指出當一個人混跡於群體中、能夠隱藏真實身份時,就會不由自主拋開各種社會規範,做出非常規舉動,甚至失去最初的理性,導致衝動行為或偏差行為的出現,如:起哄“助人”跳樓事件中,圍觀群眾不顧跳樓者感受大喊“跳,跳.....”最終導致跳樓者真的跳下樓當場死亡;蘭州載滿橘子的貨車發生側翻,周邊群眾一哄而上,將散落在地的橘子一搶而光;中國式過馬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我們不難發現,群體為去個體化提供了溫床,也就是說,一個人和群體中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去個體化中的一大特征——規模性。

去個體化的另一大特征是匿名性。團體成員身份越隱匿,他們就越會覺得不需要對自我行為負責。虛擬的網絡可以充分說明:每個人都用自己虛構的名字和身份在網絡上進行各種活動,最具標誌性的網絡去個體化現象則是網上圍觀和網上“掐架”,身份的匿名給了他們做出行為偏差的機會。若把大班當做一種群體,學生的各種偏差行為同樣可以用去個體化來解釋,對於老師,他們都是不同專業的不同學生,身份模糊不明確,正如偌大的網絡空間。同時,人數的眾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群體氛圍和規模,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場所。

二、大班教學中的去個體化

(一)學生身份的模糊。群體的規模決定了個體身份明確的程度,群體規模越大,個體身份越模糊。而在一百多人的大班中,老師對於學生的了解程度影響著學生的行為。

A同學、B同學、C同學和D同學是G院校的大一學生,入校均快一年,對於大班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也都有自己的體會。筆者就大班教學中老師對於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進行了詢問,當問到“老師對你們每個人熟悉嗎?能說出名字或者專業嗎?”時,四位同學都說不熟悉,老師既說不出專業也說不出名字,其中B同學補充說“很多老師隻帶我們一個學期,要記住全部有點強人所難。”而被問到對於同學上課時的違紀行為老師一般的態度或做法是什麼時,C同學說到“老師一般都沒管,隻要別太過分。” B同學笑著說:“無視居多,當然會遇到極個別“高中老師”,你懂的。”

可以看出,不論是短期授課的時間限製,還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大班教學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名字和專業不太熟悉,就算有認識和熟悉的也隻是一小部分,無法對大部分甚至所有人的身份進行確認區分。在學生看來,他們每一個人在老師眼中都是一樣的“無名氏”。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就算自己做出違紀行為,老師也不知道自己是哪個專業的叫什麼名字,更不會耗費時間去找名單來核對。身份的模糊性給了學生做出違紀行為的機會,學生在群體中失去個體時的理智,自由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