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以K街遊說方式表現的金錢和政治關係。美國政治和其他西方國家政治最大的不同就是華府有強大的K街遊說影響。各種勢力花錢雇傭說客,去遊說官員和國會議員,繼而合法或不合法地影響美國政治。
第三,立法過程。這是國會議員和白宮官員政治鬥爭、利益交換的合法施展場所,任何一個法案的通過和不通過的過程,都突出了戲劇化的衝突甚至陰謀,這也是電視劇編劇非常容易取材的資源。
第四,競選過程。無論出身政治家族,還是底層民眾,要想進入美國政治頂層,競選是最直接的道路。這個過程,也最容易表達從無名之輩成為萬眾敬仰者的美國夢。影視作品頻繁從這個資源取材,這種故事也在不斷鼓勵年輕人還沒畢業就隻身去華府實習,或者跟隨自己的英雄到處選戰,從而自己也進入政治圈,實現自身的美國政治夢。
第五,處理危機。展現政客的領導力是很重要的主題。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觀眾相比,更有一層世界領袖國民眾的“選民”感,因此電視劇裏政客處理的不僅僅是國內危機,還需要處理國際危機甚至宇宙危機。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最後都是美國總統解救了整個地球和人類。
美國政治劇和其他國家的政治劇有什麼區別?
西方國家都有類似的民主結構,因此所有民主國家的政治劇,都不會缺少媒體、立法、競選和處理危機這些劇情元素。例如被美國媒體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看的政治劇的丹麥電視劇《Borgen》(《權力的堡壘》),每一集都是女首相處理危機和對付法案、應對媒體的故事。
不過,政治劇傳統悠久的國家,比如英國和美國,劇情容易呈現犬儒化,因為觀眾更能接納反映政治負麵的政治劇。不像丹麥這種剛剛試水政治劇的國家,還是容易表達理想主義的情節。
但美國的K街遊說,在西方國家中也最為特殊,甚至被一些政治學者批評說這是造成金錢過度幹涉政治的惡果。因此美劇中的“遊說”劇情,的確是一大特色,美版《紙牌屋》裏,為奸商遊說的說客,在整個劇中起到的角色還相當重要。在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劇中,遊說情節就不那麼重要。
在非西方國家,政治因為缺乏可以合法公開的日常“衝突和計謀”,所以要麼就沒有這種劇的類型,要麼就是隻能拍古裝劇。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的時候,《雍正王朝》其實也是借古喻今的準政治劇,很難想象當時能有講述改革遇到阻礙的政治劇誕生。日本和韓國有一批非常不錯的政治電影和古裝電視劇,但因為議會政治和西方相比也還不成熟,所以沒辦法找到足夠的衝突材料,去製作出色的時裝政治電視劇。
另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加上外交在美國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美國政治劇常常會涉及到國外的政治情節。在《紙牌屋》第二季中,中美外交是貫徹始終的副線。這就涉及到描述外國政治準確性的問題。在這個方麵,的確無法苛求,即便《紙牌屋》的製作中有中國問題專家和華人編劇參與,已經算是描述中國最認真的美國政治劇,但在中國觀眾眼中,依然是有種說不出來的奇怪的感覺。沒辦法,真正能讓中國觀眾完全接受的政治劇,也隻能在未來看中國自己的政治劇了。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