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哲理:
降低標準,一定是見不得人的壞事嗎?未必。有時給自己省,也是在給客戶省。在蕭條時期,這尤其重要。
印在心裏的“字”
□張麗鈞
哲理的故事:
台灣詩人席慕容年幼時曾經師從國畫大師溥心佘。每當溥老師問到有關詩詞方麵的問題時,同學就推出席慕容作答,因為班裏隻有她一人對詩詞感興趣。溥老師因此對她另眼相看。
一天,溥老師特地為席幕容當堂寫了一個“璞”字贈她。但令大家吃驚的是,“交接儀式”時,一個男同學突然衝了上去,一把就將那“璞”字搶跑了——即使是少年學生,也曉得溥老師的字是“有價”的——溥老師和席慕容都嚇了一跳。這時候,師生之間有一個眼神交流。老師問:“那字分明是我寫給你的,你為什麼不搶回來呢?”席慕容說:老師,謝謝你用這麼美好的字來形容我!你所給的,我已收到。你既然是為我寫的,那就是我的了。此生此世,我會感激的,卻不必再跟別人去搶那幅字了。
故事的哲理:
激勵的奧妙,不在於有形的激勵措施本身,而在於它所蘊涵的無形價值。因此,管理者需要確認:我這次激勵的無形價值,是否已隨著有形的激勵讓員工接收到了?如沒有,很不幸,你的錢就白花了。
扔掉沉重的指揮棒
□鐵凝
哲理的故事:
19世紀之前的音樂指揮家,沒有什麼象征性的工具,有的樂隊指揮喜歡用腳蹬地,踏出節奏,有的則喜歡揮動手絹,而當時最為流行的是用一種大約5公斤重的鐵棒按節奏捅地麵,發出砰砰砰的聲音。結果,樂隊指揮每完成一場表演,都會累得腰酸臂痛,更有音樂家不小心把鐵棒砸到腳背上,因傷口感染而送了性命。當時的音樂學院,每天都有兩堂體力課,從而讓未來的指揮家們具有強健的體魄來完成他的演出。
史博是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音樂家之一。1820年,他跟隨樂隊去英國倫敦進行一場皇家演出。剛一到英國,樂隊的指揮就生病了,別說拎那麼重的一根鐵棒,就是站都站不穩。正在所有人為此憂心忡忡時,史博對指揮師說:“讓我來指揮吧。”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表演那天,史博並沒有拿著鐵棍上場,而是手執一根精心製作的小木棒作為指揮工具。這根小木棒非常輕盈,能夠在空中劃出非常優美的旋律線,因為身體不受鐵棒的束縛,他還配上了非常優美的肢體動作。結果,史博的演出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可,表演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從此這種指揮工具很快被全世界的指揮師借鑒和模仿,風靡世界樂壇,成了一個不朽的經典。
故事的哲理:
什麼才是創新的真相?那就是發現被忽視的“真相”。而這往往需要我們不能僅僅跟隨傳統的思維邏輯,還必須力求從多個角度來看問題,並最終揭示問題的本質。倒立著創新的優勢,在於借由嶄新的支點,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從而必將有不一樣的收獲。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