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名人與養生(3)(2 / 2)

2.豁達樂觀

蒲鬆齡從小受讀書做官的封建教育,一生屢試不第,卻沒有自暴自棄。相反,他能從書中求樂,懂得讀書明理做人,盡管家境貧困,生活貧寒,卻能安於清貧,豁達樂觀,布衣粗食,淡泊自處。飲食上不求魚肉美食,且主張“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雖無美食可進,卻寫出“煎餅賦”來讚美一種菜煎餅:“味鬆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正因為他的豁達樂觀,故而整個家庭能和和美美,妻賢子孝,其樂融融。

3.舉石練功

蒲鬆齡很喜歡山石,尤其喜歡“蛙鳴石”和“魚躍石”,他曾專門寫過一首詩:“老藤繞屋螣蛇出,怪石當門虎豹眠。我以蛙鳴間魚躍,儼然鼓吹小田邊。”以表達他對兩石頭的喜愛之情。正好他的家鄉四周環山,有許多奇岩怪石,他就在這種環境中練起了舉石功。據資料記載:每天早晨,他先在自家門的空地上練一段五禽戲以活動筋骨,也相當於熱身。然後蹲馬步、半舉兩臂,閉目靜立片刻,最後舉一塊約15千克重的蛙鳴石,立定,雙手高舉石30~50次,再舉石走幾圈直至身體出汗,結束練功。這種練法動而有節,靜而有度,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對祛病強身很有益處。他練功用的那塊“蛙鳴石”現在還完好地保存在蒲鬆齡故居的展廳中呢。

4.喜歡喝茶

蒲鬆齡一向愛喝茶。為使茶更好地發揮“茶補”、“茶療”的作用,他依據藥理將菊花、桑葉合在一起,並輔之以蜂蜜,從而調配成了一種流傳至今的“菊桑茶”。

中醫認為,菊花可清涼解暑、清心名目;桑葉可疏散風熱、清肝利膽;而蜂蜜則有潤腸通便、滋養補中和調和百藥之效。所以,蒲鬆齡研創的“菊桑茶”,實際上是三藥合用,相得益彰,對祛暑、清熱、通血脈、健心髒,都極有益處。此外,因菊、桑均為綠色藥材,蜂蜜又甘甜純正,因此“菊桑茶”茶色碧綠透亮,聞之清香,飲之爽口,堪稱茶中之上品。

為保證“菊桑茶”原料不斷,蒲鬆齡還特地在他自家地裏開辟了一大片藥圃,種菊、種桑又養蜂,整天忙碌碌、樂哈哈的。

5.重視睡眠

蒲鬆齡相當重視睡眠。勿論何種激憤痛怨,一覺醒來,忘卻殆盡。現代養生學證明:隻要夜晚有7~8小時的深度睡眠,中午有一小覺,不僅可以激活巨噬細胞,還可增強肝髒解毒功能;不僅使內髒“故障”得以修複,還可消除疲勞、糾正失衡、化解臨界危象。每次返家,“摘笠汗解塵煩息”;一覺好睡,“心境閑暇夢亦適”,許多疾患在睡夢中康複了。

小知識

蒲鬆齡路設大碗茶

《聊齋誌異》的故事來源非常廣泛,有出自蒲鬆齡的親身見聞和自己的虛構,還有很多則出自民間傳說,其中設置茶攤便是蒲鬆齡征集四方軼聞軼事的一個辦法。他將這個茶攤設在村口大路旁,供行人歇腳和聊天,在邊喝茶邊海闊天空閑聊中,蒲鬆齡常常捕捉到故事的題材和素材。後來蒲鬆齡幹脆立了一個“規矩”,哪位行人隻要能說出一個故事,茶錢他分文不收。於是有很多行人大談異事怪聞,也有很多人實在沒有什麼故事,便亂造胡編一個。對此,蒲鬆齡一一笑納,茶錢照例一個不收。也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茶錢,蒲鬆齡攢集到許多故事素材,最後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生活經驗,將許許多多牛鬼蛇神、妖魔狐仙充實了形象,寫成了一篇篇小說。

林則徐的養生之道

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於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是中國近代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曆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其功勳業績,載於史冊,是人們都熟悉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並真實履踐的事跡則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