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運河岸 孔府聖地(2 / 3)

我們也去運河看一看,到三孔勝地感受儒家風采。

①曲阜三孔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曆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曆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府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係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位於孔廟東側,為孔子嫡長孫的衙署。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後曆代不斷加封,至宋代封為衍聖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獨立的衍聖公府。

孔府

孔府大門,為間五檁懸山式建築,匾書“聖府二字”,為明朝嚴嵩所書。門兩邊有對聯一幅“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上麵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麵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概括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

孔廟

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隻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曆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孔廟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曆史上,孔廟先後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模。現在的孔廟的規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築仿皇宮之製,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孔廟占地約200畝,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

孔林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位於曲阜城北,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麵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醜,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塚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

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隻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

據統計,自漢以來,曆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裏,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麵積為2平方公裏,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