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離開喀什經莎車過河田,所走路線正是“絲綢之路”的南道主幹線,最終他從且末到若羌,從這裏穿越了羅布泊沙漠一直走到了敦煌,完成了他在新疆的旅程,這條古道在三千年前也被稱作玉石之路。
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馬可·波羅一家闖過羅布沙漠,繼續向東,來到了祁連山水灌溉而成的綠色長廊,即著名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裏,寬數公裏至近百公裏,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
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安西、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係;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係,小部分屬北大河水係;武威、民勤平原,屬石羊河水係。
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為溝通西域要道,北“絲綢之路”也經過這裏。嘉峪關、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目前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河西走廊曆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古代絲綢之路在這裏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製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其中的“天山”即指祁連山。河西走廊就位於祁連山山腳下,它的興衰存亡完全依賴與祁連山的雪水。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張騫要繞路南行,豈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今日去甘肅,可以沿著古絲綢之路設置一條旅遊路線,古絲綢之路已成為甘肅的黃金旅遊線,背上行囊,行走在古絲綢之路上,必定有一番別樣的樂趣。 河西走廊上有四個重郡,是為了當時抵抗長城以西以北的匈奴搶掠、劫殺絲綢之路的財物,以及滋擾邊境人民所設立的。它們是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除了古絲綢之路豐富的文化和史記以外,這四座城市市內,無一例外都建有城門樓或鼓樓,高大宏偉、威震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