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說:“世界要求日本從利己價值觀向利人價值觀轉變。這是世界潮流。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在金融界、證券界、大建築公司出現了許多漏洞,暴露了日本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的本性,也暴露了日本社會背後的人際關係,以及過去自私、利己的積弊。必須從自私向與世界協調的方向轉變。在這個問題上要恰如其分地去做。世界形勢迫使日本要大大轉換價值觀。日本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不打算大幅度轉換價值觀,就要成為世界的孤兒。”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如果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問題,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了解對方心情的人,不必擔心自己的前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與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互惠原則講求利人利己,絕不是世俗的“互相利用”。利己的原始動機是在幫助別人的利他行為中得到心理滿足,對方給予自己的幫助,隻是自己利他行為的客觀報償,也就是說,利己的目的不是要索取什麼,而是從中給予中達到欣慰。
「故事」:盲人點燈
一個禪師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行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禪師也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遠遠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旁邊有個路人說道:“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禪師也覺得非常奇怪,等那個打燈籠的盲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禪師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燈籠是什麼樣子,燈光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
盲人說:“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禪師非常震動地感歎道:“原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
盲人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禪師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別人碰撞過?”
禪師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
禪師頓悟,感歎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更照亮了自己。這就是助人為樂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別人也就等於幫助自己
2.誠實守信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一般人都喜歡與誠實、爽直、表裏如一的人打交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應切記誠實守信的原則。馬克思就曾說過:“友誼需要忠誠去播種,熱情去灌溉,原則去培養,諒解去護理。”墨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用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必守信條,敵對雙方談判要守信用,做生意雙方成交要守信用,上、下級講話要講信用,甚至連父親對剛懂事的兒子講話也要講信用。我國曆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曾子的兒子吵鬧不休,曾妻就騙他說:“等你父親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回家聽到妻子告訴他這件事後,果然持刀把豬殺了。顯然,曾子是在培養兒子的信用意識。
信用的心理作用是給對方以安全感,人際關係是以互相吸引為前提,而這種吸引很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必須在交往中達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約定的聚會,要按時出席:承諾的任務,要力爭完成;朋友托辦的事,答應了,就要辦到;借別人的款項、物品,要如期歸還。這些不是無關緊要的小節,而影響到個人信譽和人際關係的大問題,切不可掉以輕心。
3.互賴原則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許多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時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別承受力的總和。這一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類,但並非萬無一失。隻有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才能眾誌成城。